一件戏服拍出22万,一套衍生品卖爆404万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5 09:32 2

摘要:《暗河传》戏服售罄事件,标志着影视衍生品销售模式的迭代。与此前《山河令》戏服22.46万元的单件拍卖纪录不同,此次《暗河传》采用统一定价2万元、批量上线的模式,214套戏服迅速售出202套,总销售额突破404万元。这种“去拍卖化”操作,一方面规避了高价争议,另

《暗河传》戏服售罄事件,标志着影视衍生品销售模式的迭代。与此前《山河令》戏服22.46万元的单件拍卖纪录不同,此次《暗河传》采用统一定价2万元、批量上线的模式,214套戏服迅速售出202套,总销售额突破404万元。这种“去拍卖化”操作,一方面规避了高价争议,另一方面通过标准化定价实现规模效应,折射出行业从“试水”转向“量产”的商业化探索。

这种转变依托于成熟的产业链支撑。例如专业影视道具管理平台“双鱼馆藏”,已形成从仓储、鉴定、授权到销售的一站式服务。其创始人王冰指出,如今单场戏服拍卖可吸引超10万垂直用户围观,件均出价次数达百次,说明市场已初步培育完成。

戏服的天价背后,是情感消费的爆发。一位拍下《大梦归离》戏服的收藏者坦言:“戏服是角色生命的载体,购买行为本质是为情感体验付费。”

这种心理驱动下,道具价值与其在剧情中的情感锚点直接挂钩——例如《长月烬明》中澹台烬的“战损装”因剧情高光时刻拍出17万元高价。

更极端的案例是《冰雨火》将戏服切片售卖。尽管被批“割韭菜”,但碎片化销售恰好精准捕捉了粉丝“拥有偶像关联物品”的符号需求。这种模式与演唱会纪念品逻辑相似:商品价值不取决于成本,而在于其承载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

戏服交易的争议常围绕“暴利”展开,但部分项目通过公益化实现口碑逆转。例如《山河令》将95万元拍卖所得全额捐赠非遗保护项目;《长月烬明》筹资修建希望篮球场和美术教室。这种“情感消费—公益回馈”闭环,既消解了粉丝被“收割”的抵触感,又提升了IP的美誉度。

公益化还拓展了戏服的生命周期。如《藏海传》戏服虽因故暂停拍卖,但以其为载体的公益计划仍持续吸引公众关注,使IP热度突破播出周期限制。

戏服交易仅是影视衍生品市场的冰山一角。2025年暑期档,电影衍生品收入同比增长120%,整体市场规模已达千亿级别。

例如《浪浪山小妖怪》凭借800多款衍生品创收2.5亿元,覆盖餐饮、游戏、汽车等40余个跨界领域。

对比海外,中国衍生品市场仍处早期阶段。美国电影衍生品收入占比达60%-70%,而中国目前仍低于20%。但正因如此,市场潜力巨大。例如《浪浪山小妖怪》通过“电影+XR”技术推出沉浸式体验项目,将观众转化为“故事参与者”,开辟了线下消费新场景。

用衍生品销量佐证作品影响力。部分IP衍生品虽热卖,但本身内容质量平庸,这种“错位营销”长期看会透支市场信任。

粉丝非理性消费风险。戏服拍卖中常见的“秒光”现象,可能由粉头组织囤货炒作所致,普通消费者易被裹挟。

行业亦需建立更透明的规则。目前二手平台存在大量非官方戏服销售,真假难辨。参考日本万代对“拓麻歌子”的限量发售策略,通过官方渠道管控、发行认证证书,可有效遏制乱象。

戏服拍卖的兴起,反映中国影视业正从票房单点盈利转向IP生态运营。正如《浪浪山小妖怪》总制片人李早所言:“电影应作为IP起点而非终点。”

当一件戏服既能连接非遗工艺,又能通过公益传递价值,其意义已超越商品本身,成为文化符号的载体。

未来的角逐,将是情感共鸣、技术体验与产业链整合的综合较量。唯有将衍生品视为“内容延伸而非变现工具”,才能真正激活影视IP的长尾价值。

来源:花下卧清风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