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10月18日中午,我正跟几位好友在秋日慵懒的阳光下喝咖啡扯淡,突然收到一位制片人老师的短信:谢导仙逝,痛!乍一看这条短信我还没反应过来,下意识的回了句:您说的是哪位谢导啊?制片人老师立即回复:谢晋导演,与老人家合作八年,想不到斯人已逝!还是没大敢相信
谢导就是中国电影的一片天
2008年10月18日中午,我正跟几位好友在秋日慵懒的阳光下喝咖啡扯淡,突然收到一位制片人老师的短信:谢导仙逝,痛!乍一看这条短信我还没反应过来,下意识的回了句:您说的是哪位谢导啊?制片人老师立即回复:谢晋导演,与老人家合作八年,想不到斯人已逝!还是没大敢相信,赶紧向国内的谢晋研究权威前海一支剑老师求证,前海老师只回了两个字:是的。
原来是真的,谢晋的大公子谢衍导演在不到两个月前刚刚撒手人寰,那时前海老师在博客里情真意切的回忆了他与谢衍导演经历的幕幕往事,读来颇令人动容,而所谓白发人送黑发人,想必作父亲的谢晋导演心中无数痛楚,已不足为外人道。不过这几年来虽一直听闻谢晋导演听力下降、身体有些老迈,但是从未有人说过老人家头脑糊涂,而且谢晋导演一直硬朗得很,对于电影艺术的痴情也是有目共睹,正如前海老师所言:谢晋在跟人聊天时,要么是说自己打算拍什么片子,要么就是说自己又看了一部什么片子,哪里好哪里不好,云云,而且即使年近九旬,谢老还在张罗着自己的下一部片子…… 还是那句话,不疯魔,不成活,电影艺术亦如是,谢晋导演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恐怕盖因其早已将“小我”彻底淹没进了电影艺术的“大我”里去。
要论对谢晋导演的回忆,我这样的稚嫩小辈自是没有资格的,但谢晋导演与我毕竟有师生之谊,细数起来竟也有些点滴。记得七年前我第一次进入上海大学影视学院读书,学院的首日教育报告就是由院长谢晋亲自对我们做的(请注意:谢晋导演是上大影视学院的院长而非荣誉院长),当时我也是初涉影视艺术的领域,根本搞不清其间的来龙去脉,而且第一次看见如此出名的大导演,简直就成了记者招待会,一个劲的对着谢院长傻笑,老人家到底说了些什么,其实也记不大清了,但是谢院长中气十足的说过“不服老”的话,现在仍记忆犹新;此外,记得谢院长还对我们说过:人文艺术的教育,切莫功利化,你看金茂大厦那么高,只要有钱有技术,造起来不难,但是培养一个艺术家就不是这么简单的事了,有时候一个民族甚至几十年也孕育不了一个大艺术家,所以学艺术一定不能功利化,要沉住气,不能浮躁。
惭愧啊,有些话,一定要经历些事情才能体味其中的真义,我到现在也不敢说完全理解了谢晋导演的话,但是现在回头想想,不知虚度了多少光阴,所谓电影艺术的大门,却似乎离我愈来愈远……
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到谢晋导演,老人家当时已经78岁了,但是说实话,根本看不出来——说他50岁绝对有人信。记得谢晋导演穿着朴素,挎着一个包,轻车简从,三步五步就踱上了讲台,精神矍铄,大步流星,陪同的老师居然都没跟上。而结束报告后,谢晋导演对从学生堆里伸过的签字本也是来者不拒,一本本仔细的留下自己的笔迹。
而我最近一次有幸见到谢晋导演,应该是在半年前,当时好莱坞著名导演科蒂斯·汉森带着他的作品《洛城机密》来上海影城放映,学校组织我们前去观看,身为院长的谢晋导演也亲自出席,老人家依然身强体健,当他箭步跨上主席台站定时,观众席里已经响起了一片掌声,一时似乎连汉森先生的风头都被掩盖了。而谢院长的光环汉森先生也一定感受到了,我留心到了个小细节:在合影的时候,汉森特意挪了挪位置,恭敬的请谢晋导演站在正中间。
1815年,流放厄尔巴岛的拿破仑·波拿巴潜回法国,不费一枪一弹就夺回了帝位,事后有人询问那些向拿破仑投降的法军官兵是怎么想的,得到的答案是:没办法,听见拿破仑的声音、看见拿破仑的身影就想敬礼——诚哉斯言!有时候,威望的力量远远高于你的实权,我想,谢晋导演在中国、在中国电影界就有这样一种崇高的威望,只要老人家莅临,无论他说不说话,他一定就是众人关注的中心,而且晚辈们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仰——《洛城机密》展映式上的雷鸣掌声就可为证,要知道,当时下面坐着的都是80后、90后这样的年轻人,也许他们对谢晋导演的电影作品并不十分熟悉,但谢导的威望和人格感召力,却是真真切切的充盈了会场的每一个空间。
要论及谢晋导演的艺术成就和他对于中国电影的意义,其实都是些“多余的话”,几十年来,谢导的创作轨迹几乎织就了一幅中国电影的个人编年史。要论分代,谢晋导演是第三代导演中的中坚,张艺谋、陈凯歌跟谢导比起来都晚了两辈了。而谢导的作品类型化多样,青春片、爱情片、战争片、历史片、励志片,几乎没有谢导不涉足的领域。早年间的《女篮五号》已经成为一代、乃至几代人心中的永恒经典,时至今日,当我们回首中国的体育电影史,《女篮五号》还是蹲坐首位,无人可及;而经过了反右、“文革”等政治风暴后,谢晋导演的创作生命力并没有停歇,反而愈发蓬勃:《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一部接一部,全都深深扎进了一个民族的灵魂深处,若论对国民性的批判与反思,有哪个导演敢与谢导比肩?而《红色娘子军》和《高山下的花环》则开创了战争片的一个高峰,前者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创作,但艺术就是“戴着镣铐跳舞”,谢导不世出的艺术才华依旧使得此片至今看来仍颇具观赏价值,至于后者,那种铁血悲情交杂着体制反思的力量,恐怕在这样一个浮华、娱乐的时代很难再看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谢导70多岁还执导了《鸦片战争》,此片投资超过一亿元,谢导为此甚至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时下都时兴说“大片”,而且华语大片太半都是历史题材的,但要细数渊源,还是从谢导这里发端的。
而谢导以77岁高龄拍出的收官之作《女足九号》,虽说口碑不一,但有一次我因作电视节目采访一位女足前国脚,她提到这部影片时竟是唏嘘不已,因为片中的许多情节都是真实发生过的,谢导为拍此片,实在做了细致的资料准备,她们这些真正的女足队员看得是情真意切,反倒是时下的观众们大都讲究短平快,有些需细细品位的东西已经不能接受了。
谢晋导演对于中国电影艺术民族风格的形成也是有着举足轻重意义的,80年代那场关于“谢晋模式”的大讨论,几乎席卷了国内电影理论界的方方面面,而其中一些中心的议题,其实到现在还是有意义的。谢晋导演所秉持的,乃是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对“谢晋模式”的讨论,其实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在中国传统文化沁湮下所诞生的中国电影的讨论。
又想起前几天与前海老师一起吃饭,席间前海老师总免不了谈及他在谢晋导演处的受教,而且谢晋导演心中坦荡,没什么需要对外人避讳的,与前海老师聊起来也是谈笑风生,而这不经意的谈笑风生间,就蕴藏了好多历史的真相——前海老师告诉我,历史都是丰富的,我们看到的历史教科书难免简单,而这历史的细节往往就隐藏着这些亲历者们的口述里。
这次谢晋导演的突然逝世,又使我想到中国的电影史学界的任务:应该尽快做一些资料的搜集、整理、保留工作,前辈们一个个离我们而去,若此时再不做抢救性发掘,有些历史的真相恐怕真要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一去不复返了……
此外,也希望前海老师导演的长篇纪录片《谢晋》尽快完成后期剪辑。不过片未成而人已逝,恐怕前海老师看到已完成的素材,也会平添几分酸楚吧!而且谢晋、谢衍先手撒手人寰,谢老夫人徐大雯先生刚做了心脏手术还在恢复期,估计谢晋逝世的消息还未敢通知她;而谢导还有另外两个弱智的儿子(阿三已去世)……
想想这一家人,确实历尽坎坷。 作为一个学习电影、忽悠电影的人,如果要对谢晋导演下一个结论的话,那我个人认为:谢导就是中国电影的一片天。 谢导没了,但中国电影的天不能塌。(孙雅艳,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研究中心)
来源:老何话乡贤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