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8年5月13日,《火烧红莲寺》在上海中央大戏院正式公映,轰动上海,突破了国产影片最佳卖座纪录。《火烧红莲寺》一共拍摄了18集,从1928年起一直到1931年6月最后一集上映,拍一集火一集,满城争说红莲寺,各大城市观者如潮。
电影引入上海,就成为上海市民的娱乐活动,更成为人们的向往。进入30年代,看电影成为上海人最流行的时尚。
至今,100多年过去了,尽管新媒体盛行,但只要有好看的电影,人们仍然趋之如骛,看电影的时尚至今青春不老。
电影和明星总是让观众痴迷
电影之所以流行,好电影是一个强大的推动力,仿佛一阵强劲的大风吹过,碧波荡漾的一池春水就会泛起一圈圈涟漪。
1928年5月13日,《火烧红莲寺》在上海中央大戏院正式公映,轰动上海,突破了国产影片最佳卖座纪录。《火烧红莲寺》一共拍摄了18集,从1928年起一直到1931年6月最后一集上映,拍一集火一集,满城争说红莲寺,各大城市观者如潮。
1929年2月9日,夏令配克大戏院首次公映美国影片《飞行将军》,这是中国第一次正式公开放映有声电影,喜欢尝新的上海观众潮水般地涌来。随后,上海各首轮电影院也掀起了有声电影放映热潮。
1931年1月下旬,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在明星大戏院试映,3月3日在光陆大戏院招待各界,获得各方人士赞扬,人们赞之为“中国电影界的创举”。3月15日该片在新光大戏院正式公映,7天后又有中央、明星、新中央三家电影院同时上映,电影在全国各大城市引起轰动。两个月后,中国第二部有声片《虞美人》上映,同样也颇受观众喜爱。
1934年,《渔光曲》上映,《渔光曲》创造了连续放映84天的记录;该片1935年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成为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1947年秋,《一江春水向东流》上映,上海各大影戏院门前人流如潮,出现了“成千万人引颈翘望,成千万人踩进戏院大门”的壮观场面。有的盲人在家人的陪同下也走进电影院,他们要来听一听“一江春水”。影片在上海首演就上映三个月,观看人数达到71万人,平均每7个上海人中就有一人看过该影片,全市约有百分之十五的人看了该片,创造了继电影《渔光曲》后最卖座的记录。电影在香港、美国也获得了高度评价,好莱坞华裔摄影师黄宗沾激动地说:“这是我所看到的国产片中最好的一部。”
美国电影在上海的放映,吸引着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
1945年在华纳电影公司上海分公司工作的朱曾汶先生回忆:“我在华纳工作6年期间,看过无数好莱坞电影。觉得当时引进的美国片子是最精华的片子,比如《蝴蝶梦》《美人计》《青山翠谷》《乱世佳人》《魂断蓝桥》《战地钟声》《深闺疑云》《寂寞芳心》《一夜风流》《鸳梦重温》……我可以一口气背一大串,全是百看不厌的片子。”
电影以其让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让观众痴迷不已,优秀的电影明星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
明星特别是女明星成为人们追求的偶像。电影明星深深地影响着上海人的时尚走向,特别是对女性的影响更是巨大。作家郑逸梅在《银灯琐志》一文中说:近来妇女之炫服靓妆,大都创始于电影明星,海上妇女效之遂成风尚。
上海第一家美容院1880年在在南京路和四川路路口开张,但一直不温不火,直到电影的火爆,西人的美容习惯才成为上海许多女性的至爱。电影明星陈云裳烫过一个一边高一边低的发型,引起众多女性的效仿,以至于这种发型被叫作“云裳式”。
1931年2月中旬,上海“大世界”游乐场举办迎春招待会。记者问电影明星胡蝶:“她最喜爱哪一家商店的服装?”
胡蝶不假思索地回答:“鸿翔服装店的衣服,不但做工考究,而且款式时新,我常去选购。”
就这一句话,顾客纷纷涌到鸿翔服装店,令该店的时装供不应求。店老板胡鸿翔将胡蝶的话写成大字布标张挂在店门口,同时与胡蝶达成口头协议:往后胡蝶登门购衣,一律打6.5折。
30年代初,电影明星王莹、赵丹、阮玲玉等应邀为企业做广告,黎明晖、陈燕燕为采芝斋食品店做广告:“我们挺爱采芝斋,越吃越甜美。”赵丹为“凤凰”自行车做广告:“骑着‘凤凰’,走遍天下都风光!”
30年代末期,大至缝纫机、三轮车、化妆台,小至皮带扣、电池、童鞋童帽,都会印有影星照和姓名。聘请电影明星做商品代言人,成为一种时尚。
1933年1月1日,上海的《明星日报》举办评选“电影皇后”的活动。报纸每天刊登选举票数、投票人和被选举人的姓名;投票者日渐增多,他们不仅仅来自上海,全国各地都有读者热情参与,连日本神户也有投票者,评选活动总共收到选票多达几万张。
2月28日,《明星日报》邀请名流40多人参加“电影皇后”的选举结果揭晓仪式。选票结果是:胡蝶以21,334票位居榜首,当选为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第一届“电影皇后”;第二、三名是陈玉梅、阮玲玉。
3月28日下午,加冕典礼在静安寺大沪跳舞场举行。上海市市长吴铁城和工商名流王延松都来函表示庆贺,上海文化界名流严独鹤、周瘦鹃和郑正秋等人到会祝贺。舞场门外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派出多名巡捕到会场门口值勤,连上海救火会也派出救火车,以防万一。
下午2点钟,中西男女翩翩起舞,鬓影衣香,珠光宝气,盛况空前。演艺界名流纷纷登台亮相表演节目,“电影皇后”胡蝶身穿旗袍向来宾鞠躬致谢。当向胡蝶颁发“电影皇后”证书时,来宾蜂拥向前,一睹“电影皇后”胡蝶的风采,并纷纷请胡蝶签名留念。
电影明星即使死后也会让影迷追捧。
1935年3月8日,著名电影明星阮玲玉自杀自亡。消息传出,同一天上海5名少女自尽,她们留下的遗书都说:阮玲玉不在了,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3月14日,阮玲玉的灵柩移往墓地安葬,费穆、金焰、黎民伟、郑君里、孙瑜、吴永刚、蔡楚生等12位影界大佬抬着灵柩上车。从万国殡仪馆到墓地闸北联义山庄有20多里路,上海有将近30万影迷前来送葬,送葬队伍绵延3里;灵车所经之处,有人悲伤地举着阮玲玉的大幅照片,有人望着灵柩放声哭泣……
这绝无仅有的出殡盛况,在上海电影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笔,美国驻上海的记者称之为“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葬礼!”
电影院吸引着千千万的观众
随着看电影时尚的流行,上海的电影院也在迅速发展。
最早,1908年,在今天海宁路和乍浦路口,西班牙人雷玛斯用铁皮搭建了一座电影院,取名虹口影戏院,民间俗称“铁皮房子”。尽管仅仅能够容纳250名观众,它却是上海也是国内建造的第一座电影院。同年,雷玛斯在北四川路海宁路口建造“维多利亚大戏院”,该电影院富丽堂皇,是上海第一座真正像样的电影院。
1919年,上海已有10家电影院;1920年代,电影院数量增至25家,上海电影院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个别电影院座位数量超过1,000个。1930年代,上海的电影院达到44家,另有11家电影院分属于各娱乐场所,上海电影院数量占全国的25%左右,电影院平均观众容量扩大至990个座位。那时,上海大约每7万人就有一家电影院。到了1940年代中晚期,电影院达到46家,因为城市人口多了,算下来每12万人才拥有一家电影院。1930年代,电影院观众上座率普遍维持在50%。
1930年代,上海每年上映的电影新片约有五六百部,绝大多数为外片,其中以美国电影片最多,其余为德、俄和法国片等。美国新影片在美国上映两星期后就登陆上海滩,1940年代,上海甚至与美国本土同映好莱坞新影片。
让我们看看电影票价。
电影票价一般分为两类,豪华的电影院价格相对较高,如1909年开业的维多利亚大戏院,最高票价是1.2元,最低为0.7元;1933年大光明最高票价是2元,位于曹家渡或闸北地区的电影院票价仅有一两角钱。根据上海市社会局1934年的抽样调查统计显示,当时放映三四轮影片的西海戏院、黄金大戏院、东海大戏院、浙江大戏院和明星大戏院等,最低票价为0.2元。
电影院放映时间从下午到夜晚放映3场,一般是下午2:30开始一场,傍晚5:30和晚上9:00各放映一场。不少电影院在星期天上午加演1场电影。
上海是电影业的发祥地,但发展之路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1930年代,是上海电影最为繁荣的时期,但也遭受过两次巨大打击。第一次是1932年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闸北、虹口约30家大小电影公司因在交战区而遭到战火毁坏,其他地区的一大批中小电影公司也被迫停业。第二次是1937年“八•一三”事变,使得明星公司毁于战火,民新、上海影戏、联华公司等相继停业,上海电影业损失巨大。1940年代中晚期,上海电影产业有所恢复,可惜,随着国共内战全面爆发,上海的电影产业再度陷入停滞不前的沼泽地。
我们再来看看电影院。
大光明大戏院、国泰大戏院和南京大戏院是上海滩电影院的杰出代表。
大光明大戏院,人称“远东第一影院”。当年观众走进戏院大门时,就可以看见“BOY”身穿工作服、头戴圆筒形平顶帽子站在门内,将观众请进大厅。检票口处放着上映电影的资料或说明书,供观众免费取阅。戏院放映的都是原版片,每一个座位上都装有“译意风”,通过耳机向观众播讲剧情和对白。“大光明”票价一般在6角与2元5角之间,相当于一般百姓每月生活费的5倍,因此去“大光明”看电影是有身份的标志。
国泰电影院坐落在今淮海中路、茂名南路转角处,这是一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占地面积1,559平方米,建筑面积2,156平方米,共有3层,属法式建筑,由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鸿达洋行设计。电影院外墙采用紫酱红的泰山砖,白色嵌缝,其风格雄伟庄重,亦不乏素雅。整个放映大厅有1,081个观众席,舞台左右两条竖立的灯柱和场内万盏灯光交相辉映,显得富丽堂皇。
1932年国泰开业当天,它在《申报》上的广告用语是豪情万丈的:富丽宏壮执上海电影院之牛耳,精致舒适集现代科学之大成。开张之初,日场1元、1.5元,夜场1.5元、2元。当时,一个中学教师的月薪是30元上下。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接管了国泰电影院。次年5月,日本人将它转交中华电影联合公司管理。1943年1月,该电影院停映英美片,全部放映日本片。1945年3月5日,日军正式占据国泰,用作宪兵队的兵营,放映大厅改为马厩,皮椅全部被拆除。
1946年1月26日,国泰复业。除了英美片,也放映国产片,诸如《假凤虚凰》《吉人天相》等。国泰电影院生意很好,1949年5月27日《申报》刊发了一帧照片,国泰大戏院的大门上,一块“客满”的牌子占据显著位置。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八九岁就到国泰电影院看《一曲难忘》和《翠堤春晓》;20世纪50年代初,国泰在观众大堂挂出了她和赵丹、上官云珠等明星照片。
上海还有更多的普通电影院,现简要介绍几家。
东海大戏院,位于东熙华德路和茂海路交界处,由葡萄牙人郝思倍创建。1929年1月30日对外开放,1954年1月1日改名为东海电影院。
蓬莱大戏院,位于学前街111号,中国人匡仲谋投资建造。1930年1月18日对外开放,首映美国影片《情海巅花》。1952年改名为蓬莱电影院。
浙江大戏院,由西班牙人倍来亨兄弟创建,旧址在今浙江中路119号。
百老汇大戏院,位于汇山路即今霍山路57号。1930年9月25日开放。1949年后改名为东山大戏院,又更名为东山影剧院。
泰山大戏院,位于今东新民路115号,1956年改名泰山电影院。
沪东大戏院,位于孟特兰路(今平凉路)525号,是沪东地区最早的电影院,由俄籍人托哈齐建造。1942年1月对外开放,首映电影《姊妹花》。1956年改名为沪东电影院。
非常遗憾,这些普通电影院全部被拆除了,只在人们的心里留下美好的回忆。
看电影成为上海人的爱好,作家鲁迅惜时如金,却也十分偏爱电影。
1935年美国影片《仲夏夜之梦》在国泰大戏院首映,场场爆满。12月11日晚,鲁迅高兴地和家人雇车赶到国泰电影院,不料当场票全部售完,只好买了下一场电影票。看看时间还多,他们赶回到虹口的家吃晚饭,然后再雇车赶到国泰电影院。
根据《鲁迅日记》,他在上海生活9年,观看电影141场,其中特别是从1933年4月迁居上海虹口后的三年直到病危之前,鲁迅看电影达到95场次,几乎每周一场。
1936年3月,他给友人的信中写到“我的娱乐只有看电影”。直到去世前9天,他还观看了最后一部影片《复仇艳遇》,并向友人再三推荐“不可不看”。
据记载,鲁迅经常携家人、三弟周建人夫妇和好友茅盾、郑振铎和萧红等人一同观影。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见证了中国电影的诞生和荣辱兴衰,是上海繁荣的象征。
外国许多新东西到了中国不是被赶走被消灭就是变样变味,可是电影这一完完全全的舶来品,却在中国的土地上光荣绽放,始终不衰。
电影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代观众,成为上海市民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
城市档案:上海电影之最
中国第一次放映的电影,是上海虹口区天潼路徐园放映的“西洋影戏”;中国首部短故事片是无声黑白片《难夫难妻》;中国第一位女电影演员是严姗姗,她在《庄子试妻》中饰演使女;中国第一种电影刊物是1920年出版的《影戏杂志》;中国第一位导演是郑正秋;中国第一部风光片是1919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摄制的《西湖风景》;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20年由中国影戏研究社出品《阎瑞生》;中国第一个电影学校1922年明星影片公司创办的"明星影戏学校"。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也是华语电影的根脉所在地。
相关链接:中国人摄制的第一部电影
《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标志中国电影的诞生。
影片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并在前门大观楼放映,该片由任庆泰执导,谭鑫培主演。影片于1905年12月28日在中国(清朝)上映,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历史。
影片《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0和71回,是讲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用兵的故事。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
相关链接:电影公司
1949年以前,中国电影业基本上集中在上海,在上海的电影企业总数约200家。上海的电影制片业分为外商、民营和政府官办等3种类型,雄踞上海影坛的当推民营电影企业,占总数的90%以上。
拥有较大影响的电影制作公司,二三十年代有“影坛五虎将”之称的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明星)、天一影片公司(简称天一)、联华影业公司(简称联华)、艺华影业公司(简称艺华)和新华影业公司(简称新华);上海抗战后最大牌的是昆仑影业公司(简称昆仑)和文华影业公司(简称文华)。
30年代的电通影片公司和40年代的昆仑影业公司,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民办面目出现的电影公司。
相关链接:上海电影博物馆
上海电影博物馆位于漕溪北路蒲汇路交界处,地址是徐汇区漕溪北路595号。
博物馆展示面积达1.5万平方米,共分四个楼层。一楼展区为“荣誉,电影殿堂”,包括百年上海电影、4D艺术影院、荣耀金杯等。二楼为“电影工场”展区,参观者可以身临其境地做一回导演、演员或摄影师、录音师。三楼为“幕后制作”展区,是美影厂的互动体验区,带给小参观者独特的交互式体验。四楼展区展示14位电影大师的风采,介绍他们的生平、工作与生活的场景。
来源:上海故事周末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