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没落怪大陆?为什么曾经被称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电影,如今在内地不受欢迎呢?那些曾经让内地观众痴狂的港片,还能回来吗?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4 08:47 1

摘要:曾经年产量超过400部、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电影,如今年产量仅约50部。那些在录像厅时代让我们痴迷的港片,为何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年产量曾超过400部,不仅满足香港本地市场需求,还风靡日韩、东南亚乃至好莱坞,成为华语电影的先驱者。那个时代的香港电影公司实力强大,英皇、邵氏、嘉禾、寰亚等公司名字如雷贯耳。周润发、成龙、梁朝伟、刘德华、周星驰等明星灿若星河,在香港影视圈一时无出其右。香港电影在创作上拥有更多自由,天马行空,汪洋恣肆。从市民社会中生长出的电

曾经年产量超过400部、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电影,如今年产量仅约50部。 那些在录像厅时代让我们痴迷的港片,为何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年产量曾超过400部,不仅满足香港本地市场需求,还风靡日韩、东南亚乃至好莱坞,成为华语电影的先驱者。

那个时代的香港电影公司实力强大,英皇、邵氏、嘉禾、寰亚等公司名字如雷贯耳。 周润发、成龙、梁朝伟、刘德华、周星驰等明星灿若星河,在香港影视圈一时无出其右。

香港电影在创作上拥有更多自由,天马行空,汪洋恣肆。 从市民社会中生长出的电影以娱乐化为突出特征,这一特征于无拘无束中显现出“尽皆癫狂”的特质。

这种繁荣景象在90年代前期开始出现变化。从1993年起,香港电影在影碟兴起、盗版泛滥、外国大片压境、经济萧条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开始由鼎盛走向衰落。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给香港经济带来沉重打击,也让香港电影市场雪上加霜。 电影从业人员从80年代的2万余人,下降到2003年的5000人以下,电影票房与辉煌时期已不可同日而语。

2003年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正式签署,为香港电影人提供了北上拍片的契机。

CEPA协议让内地与香港合拍片能享受国产片的同等待遇,促进了香港与内地电影的交流与合作。 包括杜琪峰、许鞍华、陈可辛、徐克、周星驰等在内的大批香港导演和演员纷纷“北上”。

合拍片虽然为香港电影注入了新的市场活力,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北上的香港导演在影片中加入内地元素,出现了既不被内地待见、又无“港味”的“四不像”问题。

一些影评人指出,香港导演在面对广阔的内地市场时,遗失了香港的视点,使合拍片与内地片越来越趋同,减少了对香港本土的关注。

老牌香港电影公司的处境也反映了整个行业的困境。 曾出品《无间道》等经典影片的寰亚电影,其母公司寰亚传媒自2016财年起出现连年亏损,2018财年亏损扩大到2.74亿港元。

寰亚传媒将业绩亏损归因于上映影片表现不理想。

2016年以来,寰亚电影共有13部影片上映,但除了《澳门风云3》票房达11.16亿元外,《荡寇风云》、《抢红》等影片票房未超亿元,《哪一天我们会飞》票房仅501.6万元。

香港电影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至今仍活跃在电影舞台并具有票房保障的导演和演员,依然是黄金时代的电影人。

香港电影僵化的制作模式和内容单一让港片市场份额和影响力不断缩减。

一方面要面对香港电影市场中内地、东南亚、好莱坞等多个市场的分流,另一方面还要面临内地市场中因缺少类型差异化带来的观众审美疲劳的考验。

香港电影独特的“港味美学”是其最具辨识度的特质。

《英雄本色》《监狱风云》《警察故事》等动作片、警匪片,“最佳拍档”系列等喜剧片,以及《倩女幽魂》等鬼怪灵异片等,构成了香港电影独特的“气质”。

有观点认为,港片要谋振兴,一大关键是不能丢掉能够彰显香港自身文化特质的“港味美学”。

香港电影未来的发展路径,还是要坚持落在展现香港本土、表达港式人文理念之上。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推出“首部剧情电影计划”、“薪火相传计划”等举措培养新一代本地人才。

十多年间,“首部剧情电影计划”已培养了几十个从未拍过电影的电影人,其中很多人都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香港特区政府还推出“亚洲文化交流电影制作资助计划”和“欧亚文化交流电影制作资助计划”,鼓励香港电影人与欧洲、亚洲其他地区的电影人合作拍片,借助合拍片让香港电影人更容易进入当地市场。

同时,香港影视也在探索与内地创新合作模式。 TVB与优酷联合出品的《新闻女王》在2023年底脱颖而出,被称为港剧的“挽尊”之作。

《新闻女王》的成功在于实现了与内地互联网平台的深度合作。 互联网公司掌握用户数据、深谙观众审美趣味,在创作阶段就介入剧本研判,提炼剧中贴合大众日常生活的“金句”,通过社交平台传播提高话题度。

近年来,《九龙城寨之围城》《年少日记》《白日之下》等影片在题材上有所突破,既保留了香港电影的基础优势,又抓住了时代的脉搏。

《九龙城寨之围城》不仅沿袭了香港经典动作片的风格,而且选择了尚未被挖掘的历史题材,为观众科普了香港岛割据的遗留问题。 九龙城寨作为内地人寄居港地的代表街区,尤其能够引起内地观众的共情。

在演员阵容上,近年来的香港影视剧也尝试“以老带新”的策略。《家族荣耀之继承者》中,虽然主演仍是佘诗曼、林峯等中年一代演员,但新人的戏份也被凸显出来,与中年一代主角有重要对手戏。

香港电影可以细分为两部分:一块是本港影片,如《饭戏攻心》《阿妈有咗第二个》建立在本港情怀和港式人文理念之上,较适合在香港上映;另一块是与内地电影融合的合拍片,香港制片公司和演艺人员参与其中共同发展。

着意本港的影片只需在香港取得不错票房就已算是成功,而合拍片的主体市场是内地,票房期望自然更高。

香港电影具有丰富的电影创作及发行经验、完善的国际联系网络,以及一批大师级导演,他们带着与国际接轨的行业标准、娴熟的专业技能北上,这股融合潮流在CEPA签署后变得更加明显。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地最卖座的电影前十部中,合拍片可能占据五六部。近年讨论热度较高的《无双》《怒火》《捉妖记》系列和《拆弹专家》系列等,都是合拍片的成功代表。

结合两地优势的合拍片,为香港电影提供了重振旗鼓的可能性。 一些很好的内地演员,加上拍摄大场面的需求,内地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支持香港电影人拍摄。

香港电影业曾经创造过举世瞩目的辉煌,文化产业也一直是香港的优势。 在国家的支持鼓励和香港各界的齐心努力下,香港影视业正在深化两地交流合作,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来源:副本Z-8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