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之前总有人说,731这些东西不适合小朋友看。我也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小孩子的承受力、耐受力,比大人强多了。以我个人经历说,我打小就跟着学校去参观各种万人坑纪念展馆,祭扫陵园、看遗骨陈列,这些都是学校组织的活动。为啥要铭记历史?光嘴说“当年发生过残酷战争”
嗯啥?
看完电影之后啊,后面有个小朋友说还要去看731。这事儿吧,让我心里挺复杂的。
其实之前总有人说,731这些东西不适合小朋友看。我也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小孩子的承受力、耐受力,比大人强多了。以我个人经历说,我打小就跟着学校去参观各种万人坑纪念展馆,祭扫陵园、看遗骨陈列,这些都是学校组织的活动。为啥要铭记历史?光嘴说“当年发生过残酷战争”没用啊,没画面感。什么叫画面?我后来为啥推张纯如老师的书?她的书里有画面,用具体的描述让你真真切切“看见”,感知战争到底什么样,敌我关系到底怎么回事,敌人站在你面前是什么姿态。
我小学那会儿去参观,最震撼的就是看到一排排骨骼。能看出大人、孩子的尺寸,不用懂解剖学也明白那是什么。这种冲击力、这种感知,对人成长太重要了。
可总有人说:“你这不成了仇恨教育?”我就纳闷——记住历史叫仇恨教育?那什么样的教育才算美好?拥抱敌人?拥抱刺刀?我想象不出来,什么样的人会宣传“不能记仇,不能恨,不然不团结”。要是面对历史连真相都不敢看,效法敌人模糊事实,那我“何以为我”?
咱们731罪证陈列馆里有词儿叫“马路大”,参观过的应该见过解说。这词儿日文原意是“原木”,引申成“材料”。可在731那邪门儿组织里,他们管中国人叫“马路大”——为啥?就是要通过命名,让操作实验的人觉得对面不是人,是块木头、一堆材料,好给自己去罪化,卸了负罪感。
所以问题来了:敌人把我们当“马路大”,咱们有些导演倒好,在这种场景下硬要挖对方“人性之光”。这算什么?立场歪了,板凳坐错了,演得再好、拍得再好,全是错的!
最近这部新电影我还没看,听说改了。就算导演手法不够完美也没事,只要立场对了,其他都能包容。
对了,张纯如老师那本《南京大屠杀》,还没看的朋友真该入手。为啥?得知道谁是敌谁是友,得知道敌人啥模样。真到敌我关系那步,可不是简单“老板压迫我”这么轻巧——那是你死我活,不是压榨欺负,是对方喘气你就得收拾他的状态,这才叫敌我关系。
所以大家都去看电影了吧?我还没去,这两天忙,过两天再说。但你们看了应该能感觉到:所有文创作品,第一要紧是选对立场、找对叙事方式。
以前那些抗日大片,制作不差、演员不赖、镜头也不赖,咋总让人觉得“味儿不对”?就因为立场歪了。老导演们太小心,生怕把敌人塑得太坏,非得挖点“人性之光”。可事实、历史都证明,日军侵华哪有什么人性?他们蛰伏几十年,先在自己人里攒够了对中国人的恨,才敢发动战争。这是敌我矛盾,不是“打就打了”那么简单。
战争结束了吗?过去了就翻篇?想啥呢!这么想可没法以史为鉴,搞不好要重蹈覆辙。所以该干啥?得认清楚谁是敌、谁是我。真到敌我交锋,对方能下作到没底线,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
来源:秋日书帆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