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龙不打架,改陪租客玩过家家”——这条消息一出来,朋友圈先炸成两派:一边怕毁童年,一边怕毁钱包,2026年元旦的票钱到底还要不要给他?
“成龙不打架,改陪租客玩过家家”——这条消息一出来,朋友圈先炸成两派:一边怕毁童年,一边怕毁钱包,2026年元旦的票钱到底还要不要给他?
先把情绪放一放,看看片子到底长啥样。
片名叫《过家家》,成龙演一个患痴呆症的老房东,彭昱畅演租客,俩人临时搭伙当“假父子”,走温情喜剧路线,动作戏几乎清零。
设定听起来像《我们俩》+《如父如子》,但出品方偏偏把它塞进全年最拥挤的跨年档——12月31日到1月2日,这三天观众的钱包向来只认“爽点”和“哭点”,《过家家》两条都不占,风险瞬间拉满。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成龙不打,那我看啥?
数据摆在这儿:2023年《龙马精神》靠“龙虎武师”情怀预售破4000万,最终票房2.1亿,豆瓣评分5.4,猫眼想看画像里60%是35岁以上男观众,他们进场就是盼一套“龙式动作+摔打喜剧”。
如今动作被抽走,这批核心票仓大概率观望。
跨年档又是“社交观影”高峰,年轻人拖家带口去影院,只想哈哈一笑或哇哇一哭,谁愿意看两个陌生人搭伙过日子?
题材冷,类型更冷。
再说导演李太言,名字陌生很正常——上一部院线作品还是2018年小成本文艺片,票房没过500万。
成龙近年爱用“新导演”,《龙马精神》的杨子就是先例,结果把故事讲散、节奏拖垮,观众吐槽“像看2小时花絮”。
跨年档节奏=生命线,去年《年会不能停!》靠剪辑飞快、台词密集完成逆袭,《过家家》要是也慢半拍,排片经理第一天就能把它踢出黄金场。
有人反驳: dementia 题材不是没出过爆款,2022年《妈妈!》靠吴彦姝拿下8.0分,票房破亿。
可那部片子的观众画像是“高知+女性+35+”,而跨年档主力是“18-29岁情侣+闺蜜”,年龄层直接错位。
除非片方能把“痴呆”拍成短视频里那种“爆哭瞬间”,否则年轻人很难掏钱。
再加上同档期对手一个比一个狠:《流浪地球3》有太空电梯+吴京,《封神第二部》有闻太师+邓婵玉,《超能一家人2》有沈腾+开心麻花,全是“一眼爽”的大类型。
影院经理排片只看“上座率+预售”,《过家家》没特效、没爽点,首日排片能拿到10%就算烧高香,后续想逆袭得靠口碑飞榜,可口碑又是最不可控的变量。
那它还有活路吗?
有,但得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把“假父子”拍成“真痛点”。
中国目前有1500万痴呆症患者,60岁以上每20人就有一人患病,如果片子能让观众看到自己爸妈的影子,情绪价值瞬间拉满;第二,把喜剧做出“窒息式笑点”,不是挠痒痒,而是像《年会不能停!》那样句句梗,让年轻人愿意截图做表情包。
做到这两点,片子就能从“家庭片”升级为“社交货币”,自来水才能涌进来。
宣发层面也得换思路。
别再打“成龙大哥陪你跨年”这种怀旧牌,观众已经免疫。
把预告剪成“社畜租客被房东逼叫爸”的沙雕反转,配合“痴呆老人走丢”的爆哭点,一喜一悲两条短视频轮播,先把情绪值拉满;上映后找医学大V联动,科普“如何识别早期痴呆”,把社会议题热度吃干抹净,才可能把片子从“排片边缘”拉回“话题中心”。
说到底,成龙+彭昱畅的组合不是原罪,错的是档期选择。
跨年档像一场百米飞人大战,观众要的是“起跑即冲刺”,而《过家家》明显是“选手”——它更适合清明、端午这种中小档,慢慢发酵口碑。
如今硬挤进神仙打架的元旦,除非质量逆天,否则大概率成为“影院一日游”。
观众不是不原谅成龙不打,而是不会原谅“不好看”。
票钱就一张,谁都想花在最值的地方,2026年元旦,你会把这张票留给“不过家家”的成龙吗?
来源:自由柳叶NalZ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