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6年第一天,成龙带着一部没有打戏、导演前作豆瓣4.3的“温情喜剧”冲进最拥挤的贺岁档,很多人第一反应不是期待,而是心里一凉:这次又要陪爸妈看一部槽点满满的“合家烂”吗?
2026年第一天,成龙带着一部没有打戏、导演前作豆瓣4.3的“温情喜剧”冲进最拥挤的贺岁档,很多人第一反应不是期待,而是心里一凉:这次又要陪爸妈看一部槽点满满的“合家烂”吗?
这种凉意不是空穴来风。
过去五年,成龙上映了五部非动作片,票房最高的一部没过五亿,最低的一部连一亿都够呛。
观众曾经愿意为“成龙”两个字买单,现在先看预告片里有没有、跳直升机,没有就划走。
影院经理更直接:只要海报上成龙没拿枪没吊威亚,排片直接砍三成。
品牌光环成了双刃剑,贴上去容易,撕下来血淋淋。
《过家家》的设定听着就“悬”:老年痴呆的房东把租客当亲儿子,租客只好陪老头“过家家”。
温情里塞笑料,笑料里挤眼泪,套路感扑面而来。
国产片不是没拍过类似题材,去年一部《老爸不老》同样走温情路线,上映三天票房一千多万,豆瓣评分5.1,评论区最高赞只有一句话——“尴尬到用脚抠出三室一厅”。
观众对“假亲情”的耐心已经肉眼可见地变薄。
更麻烦的是导演李太言。
翻遍公开资料,他最拿得出手的作品豆瓣没开分,因为评价人数不够。
业内对他的普遍评价是:拍小成本文艺片出身,节奏温吞,逻辑松散,突然跨界拍商业喜剧,像让做粤式早茶的师傅去烤新疆馕,不是不行,而是手艺不对口。
成龙近几年只要离开动作领域,就爱找这类“半新不旧”的导演,结果一部比一部扑得安静:《神探蒲松龄》3.8分,《龙牌之谜》3.6分,《急先锋》4.4分,连粉丝都忍不住吐槽:大哥,咱能不能挑个会讲故事的人?
很多人把锅全扣在成龙身上,其实有点冤。
真正决定一部电影生死的,首先是剧本和导演,其次才是演员。
成龙不再能打是事实,可观众也没非要他,大家想要的是“好看”,不是“打戏”。
可惜《过家家》目前释出的信息里,看不到一点“好看”的迹象:没有预告片,没有口碑点映,只有一张定档海报,成龙抱着彭昱畅笑得像两代人强行团圆。
网友最热的留言是:“这海报我P图十分钟也能做。”宣发冷处理,往往意味着片方自己对成片都心里没底。
再把时间线往前后各看一个月,2026年贺岁档已经塞满硬货:前面《封神第二部》虎视眈眈,后面有港产犯罪片《暗线》和国产动画《悟空传》夹击。
温情喜剧想突围,要么像《你好,李焕英》那样靠超强情绪杀出重围,要么像《送你一朵小红花》用真实细节把人按在座位上哭。
《过家家》目前两条都不占,只剩“成龙”两个字孤零零挂在海报上,像过期优惠券,看着心酸。
有人可能会说,万一预告片出来黑马逆袭呢?
现实是,距离上映只剩两个月,宣发还按兵不动,基本等于放弃前期热度。
参考去年同档期《家的方向》,同样没预告、没点映,上映首日排片8.2%,三天后跌到2%,最终票房2800万。
市场不会给第二次机会,观众进场前如果没被说服,就再也不会回头。
说到底,大家不是盼成龙输,是怕又一次在影院里如坐针毡。
爸妈那一代人把成龙当记忆,年轻人把成龙当表情包,中间空掉的正是“当下想看的电影”。
如果作品本身撑不住,情怀只会加速消耗。
一次两次可以怪档期、怪对手、怪观众口味太飘,次数多了就得承认:问题在锅里,不在饭桌上。
《过家家》若想翻盘,只剩最后一条路——片方立刻开放小规模点映,让真实口碑先跑起来。
只要现场能哭能笑,自媒体会自发帮忙吹;如果还是悬浮煽情,那就提前官宣网播,省得大家去影院互相折磨。
毕竟,观众不怕看烂片,怕的是被按头感动还无处吐槽。
成龙陪我们长大,我们陪他变老,但没人愿意陪电影一起装傻。
来源:自由柳叶NalZ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