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与他的文学故乡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7:32 1

摘要:系列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第二季)》近期在央视播出,其首集《韩少功》由张同道执导、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协助拍摄,镜头对准“寻根文学”代表人物韩少功,讲述了他早年挥别都市喧嚣,主动栖居汨罗的山野乡居的故事,展现了韩少功以数十载光阴为笔、以乡土大地为纸,执着书写着对土

《文学的故乡》第二季《韩少功》海报。

于思旸 岳凯华

系列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第二季)》近期在央视播出,其首集《韩少功》由张同道执导、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协助拍摄,镜头对准“寻根文学”代表人物韩少功,讲述了他早年挥别都市喧嚣,主动栖居汨罗的山野乡居的故事,展现了韩少功以数十载光阴为笔、以乡土大地为纸,执着书写着对土地灵魂与民间精神的深切体悟。

导演以如诗般温润的镜头语言,缓缓推移、静静定格,细腻铺展开这份跨越岁月的文学坚守的全貌。韩少功先生清癯的身影、汨罗山野的葱茏景致、村民们淳朴的面孔,与带着泥土气息的文字相互交织、彼此映照。书页上的“寻根”之“根”,挣脱抽象的桎梏,化作可触摸的田埂纹路、可聆听的方言絮语和可真切感受的民俗仪式。

文学是最好的精神镇痛剂

纪录片开头,一段跟拍韩少功和妻子梁预立开车回湖南汨罗八景村的镜头,带着观众走进他47岁开始定居的文学创作地。韩少功先生认为,人需从都市文明的规训中抽离,回归自然本真怀抱,而自然恰是链接人类身体感知与精神世界的媒介桥梁。“我们要亲手创造出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在生命之链最原初的地方接管我们的生活,收回自己这一辈子该出力时就出力的权利。”纪录片特意呈现了其用于写作的小书房。

韩少功先生十五岁时,以知青身份赴长岭天井公社茶场参与开荒种茶。这段经历在纪录片中通过口述访谈与旧址空镜的交织编排得以还原。怀揣着时代担当,这位扎根基层的青年在艰苦的生产实践中,承受着身体与灵魂的双重淬炼。在长岭茶园期间,他为当地文艺宣传队撰写脚本、为歌舞团创作剧本。正如韩先生在访谈中所言:“实际的生活里面太苦了,要喘一口气,找文学吧。在文学里面去做个梦吧。文学就是我们最好的精神镇痛剂。”

后来韩少功自学考上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从此走上系统学习文学的路。纪录片用《人民文学》刊物封面的特写镜头、早期作品手稿的照片,配上韩少功的口述回忆,清楚展现了他初入大学,就凭着《七月洪峰》《月兰》《西望茅草地》等作品,登上了国家级文学刊物的创作起点。随着社会变革、时代转型,韩少功选择走出湖南,深耕到海南海口,进行社会探索,与时代进程同频。

1988年抵达海口后,韩少功创办《海南纪实》,这成为他人生与文学道路的重要转折点。这种从纸上创作到介入社会的媒介实践,为后续《马桥词典》等标志性作品的诞生埋下伏笔。纪录片对这段历史的呈现,融合了办刊场景的影像复原、当年同事的访谈佐证以及刊物核心文章的节选朗读。

写土地的人,听到了土地的回响

纪录片导演深入走访了和韩少功先生来往密切的村民。村民们回忆说,韩少功刚到村里时,村里人都向往城里的生活,不理解他为什么会回来,对他有些疏远,甚至排斥。可他把山林里独居的老人称作“神仙”,还引经据典给村里的新生儿起名;妻子梁预立在村里教书两年半,也和村民们处出了深厚感情。这些事慢慢打消了村民一开始的偏见,也让韩少功实实在在感受到,从乡土生活里能获取写作需要的力量,以及来自这片土地的积极回应。

2017年10月15日,在纪念韩少功创作40周年的汨罗老乡见面会上,村民们热泪盈眶地表达了对韩少功的感激之情。韩少功把村民们鲜活的生活写进作品里,让乡土日常走出小地方、被更多人看到。他们心里的很多话是韩少功替他们说了出来。这是只有写作者才能感知到的使命,一种出于本能的、神圣的、非我不可的且不带功利心的职责:只要我拿起笔,我就是自由的;只要我们写了,我们的声音就得以体现。我们要看到的是思想的厚度和情感的温度,不只是读者会产生共鸣,万物都是见证人。

剧组又把镜头对准了北京师范大学新时代文学教育高峰论坛。论坛上,同为学界公认的“寻根”大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精准阐释了“文学的根”的核心内涵,就是号召创作者回溯民族文化的历史根源,挖掘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文学源头与精神财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的学术观点,进一步明确了韩少功在文学史上的位置:“文学的根”这个命题一提出,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开启了转向个人化写作的思潮,具有划时代的文学史意义。以韩少功为首开创的“寻根派”,深深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民族文化里的精神养分,用文学探索的方式,给当代文学的文化寻根、突破思想上的束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写作榜样。

每个故事背后,都站着真实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对韩少功经典小说《爸爸爸》进行了影像化处理,用漫画的形式把作品核心片段直观地展现出来,让这部经典得到更好的传播,也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在寻根文学谱系中,《爸爸爸》具有毋庸置疑的里程碑意义,其价值不只是韩少功个人突破了以往的写作模式,更预示着文学的一个新的时期的来临。小说里的主人公丙崽,原型是韩少功早年在长岭大队的邻居家小孩。他把这个原型人物加工成符号化的形象,给了丙崽外表扭曲、愚笨粗俗的特点。丙崽这一形象,象征性批判了闭塞地域中愚昧蛮荒、顽固不化的“集体无意识”,以及停滞落后、原始病态的文化思维。其背后折射的,是特定历史语境下个体命运与时代压迫的深层关联,同时印证了“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这句话。

除此之外,韩少功以收录马桥人常用语及其释义为特色的小说《马桥词典》,以马桥这个地方为载体,在非线性的时间中,让一段隐形的历史得以浮出地表。从纪录片的史料中能看出,小说人物盐早的原型为熊知仁老先生。他的生存状况,就是底层人群生活的真实样子。韩少功通过这一原型人物,深度挖掘出马桥人在苦难境遇中坚韧顽强的人性特质,提炼出地域群体共通的文化特质,并以此为切入点,完成了从地方性生存经验到人类生存困境的探索。

韩少功以土地为根基,凝视民间烟火,体察底层人真实的生活感受。他笔下的“根”,深植于文化与历史的沃土。系列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第二季)》首集《韩少功》直观呈现了寻根文学跨越时空的精神生命力。

真正的文学,始终靠土地的滋养,永远充满活力。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