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龙08”亮相!与歼-20互为犄角,西太最强打击编队成型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14:14 1

摘要:福建舰入列刚过六天,攻击-11“玄龙08”便横空出世,与歼-20、歼-16D组成西太最强打击编队。

福建舰入列刚过六天,攻击-11“玄龙08”便横空出世,与歼-20、歼-16D组成西太最强打击编队。

这不是炫技,而是体系化作战能力的无声宣告,有人机指挥隐身无人机前出高危空域,电子压制、穿透打击、精确摧毁一气呵成。

当美军还在为“忠诚僚机”反复试错时,中国空军已将飞翼隐身无人机投入实战部署,从高原机场到电磁弹射舰,从单机突防到集群协同,每一步都踩在现代战争变革的节拍上。

小汉这篇文章就来跟大家聊聊现在的西太打击编队。

2025年11月11日,中国空军建军76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官方发布的主题微电影《梦远》中,一架代号“玄龙”的隐身无人机悄然现身。

攻击-11正式以“玄龙08”的战术编号亮相,标志着这款飞翼布局隐身无人作战飞机已进入实战部署阶段。

从2013年“利剑”验证机首飞算起,整整十二年时间,中国军工完成了从技术验证到体系化列装的跨越。

攻击-11采用无垂尾飞翼布局,整机光滑流畅,雷达反射面积低至0.0001–0.001平方米,相当于一只飞鸟甚至昆虫级别。

这种设计虽然限制了其飞行速度(最大时速约1090公里,属高亚音速范畴),却极大提升了全向隐身能力,尤其适合执行穿透敌方防空体系的高风险任务。

它的机腹设有两个内置弹舱,可携带8枚250公斤级精确制导炸弹,或2枚2000公斤级重型导弹,打击精度达0.8米,真正实现“点穴式”摧毁。

更关键的是,攻击-11并非孤立存在。

早在2019年国庆阅兵中它就曾公开亮相,但当时外界普遍认为仍处试验阶段。

而2025年8月至9月间,商业卫星图像已拍到至少三架攻击-11部署在西藏日喀则机场。

这一靠近中印边境的战略要地,说明该机型不仅完成高原环境适应性测试,更已具备全疆域作战能力。

微电影中“玄龙08”的呼号,也暗示其装备数量已形成规模,不再是单机试用,而是成建制列装。

此次微电影中最引人注目的画面,并非攻击-11单独飞行,而是它与歼-20、歼-16D组成的三机编队同框出镜。

这并非简单的视觉组合,而是一套完整作战体系的具象化呈现。

歼-16D负责电子压制,干扰敌方雷达与通信。

歼-20凭借顶尖隐身性能前出突防,锁定高价值目标。

攻击-11则利用自身更低的雷达反射截面,深入火力最密集区域,对指挥所、防空阵地等关键节点实施精确打击。

这种“侦察—干扰—打击”闭环,彻底改变了传统空战依赖单一平台性能的模式。

过去,攻击机需贴近地面、低空突入,极易被防空火力击落;如今,有人机在后方安全空域指挥,多架隐身无人机前出执行任务,既大幅降低飞行员伤亡风险,又显著提升打击效率。

微电影中一句“威龙1号收到,已与玄龙协同”的无线电通话,清晰表明这套体系已进入常态化演训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伴飞攻击-11的是单座版歼-20,而非外界猜测必须依赖双座型歼-20S。

这意味着中国空军的指挥控制技术已足够成熟,单座战机也能通过先进数据链实时指挥无人机集群。

这一细节极为重要——它意味着未来包括歼-35A、甚至歼-10C在内的多种机型,都有可能接入该作战网络,极大拓展了体系兼容性和战术灵活性。

中美路径大不同

当中国攻击-11正式列装时,美国在同类装备上仍处于反复验证阶段。

美军早于2015年启动“忠诚僚机”项目,先后推出XQ-58A“女武神”、YFQ-42、MQ-20等机型,但至今未能形成稳定作战能力。

核心瓶颈在于:AI自主决策水平不足,仍需“人在回路”遥控。

通信抗干扰能力弱,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易失联。

且整个CCA(协同作战飞机)项目与六代机深度绑定,而美军六代机进度严重滞后。

更关键的是理念差异,美国近年转向“低成本、可消耗”路线,如MQ-28强调数量优势,牺牲部分性能以求快速补充。

而中国选择将攻击-11定位为“无人隐身战斗机”,追求高强度对抗下的生存力与打击效能。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评价其为“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突破”,正是因为其不是辅助角色,而是体系中的核心打击节点。

飞翼布局的选择也体现战略定力,美方认为飞翼无法超音速,已基本放弃该构型。

而中方认为,在现代防空体系日益严密的背景下,隐蔽突防比速度更重要。

只要能悄无声息地敲掉敌方雷达站,后续高速战机便可长驱直入。

这种“先破网、再突袭”的思路,恰恰契合西太平洋战场的实际需求。

海陆一体新格局

攻击-11的价值不仅限于空军,其舰载版本已在测试中展现出折叠机翼、强化防腐、着舰钩等典型舰载特征。

结合正在建造的076型两栖攻击舰“四川舰”配备电磁弹射系统,一个全新的海上打击平台呼之欲出。

076满载排水量约5万吨,虽非传统航母,但凭借电磁弹射,完全可起降固定翼隐身无人机。

这意味着,即便没有大型航母,中国海军也能在远海投送隐身打击力量。

攻击-21若成功部署,将使解放军在第二岛链内具备持续、隐蔽的精确打击能力,远超美军现役MQ-25“黄貂鱼”仅能加油的辅助功能。

兰德公司报告指出,这种“陆基+海基”双线推进的模式,正在系统性抵消西方传统装备优势。

从西藏高原到南海前沿,从空军基地到两栖舰艇,攻击-11及其衍生型号正构建一张覆盖全域的无人作战网络。

它不再是一件孤立武器,而是中国军事体系转型的缩影,从追求单机性能,转向体系融合;从平台对抗,升级为智能协同。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集群控制、新型弹药等技术持续注入,“玄龙”系列将持续进化,成为守护国家利益的无形之盾与锋利之矛。

当五角大楼还在争论无人机是否“真实服役”时,中国空军的“有人-无人协同”编队已在日常演训中反复磨合。

这场静悄悄的变革,没有喧嚣口号,只有扎实落地的装备与战法。

而西太平洋的空中力量平衡,或许就在这无声之中,悄然改写。

来源:不似少溓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