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戏份28% vs 65%,数字摆在那儿,像把尺子明晃晃量观众智商:评奖看的是“最佳”,还是“最会突破”?白百何演到第65%的每一帧,都像在替所有女演员喊话——“稳定”原来成了减分项,那“稳”到底错在哪?评委会里7个人,3个国际面孔,据说投票那夜吵到凌晨两点,吵
“大女主”电影,男主把影帝抱回家,这操作像给火锅端上一盘冰淇淋——热闹归热闹,味儿就是不对。
戏份28% vs 65%,数字摆在那儿,像把尺子明晃晃量观众智商:评奖看的是“最佳”,还是“最会突破”?白百何演到第65%的每一帧,都像在替所有女演员喊话——“稳定”原来成了减分项,那“稳”到底错在哪?评委会里7个人,3个国际面孔,据说投票那夜吵到凌晨两点,吵出个“惊喜奖”。行内人透露,投票记录上,王传君名字后面跟着一句手写备注:“跳脱既往形象”。一句话,把戏份、主题、女性叙事全掀翻,就认“跳脱”。这逻辑像给短跑冠军发马拉松奖牌,理由是:他今天穿了新鞋。
更挠的是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颁奖前一周,东京电影节的中国片票仓同比涨了18%,日本发行公司直接放话:“影帝落中国,版权费能再抬四成。”数字冷冰冰,却烫手——艺术一旦成了关税,演员就是贴着标签的集装箱。网友扒出,王传君公司去年刚跟东宝签了合拍计划,时间线掐得精准,像编剧写好的反转。于是热搜上“黑幕”俩字蹦了三亿阅读,可没人敢拍板说这是黑幕,只能说是“顺水人情”——水太深,船舵在别人手里。
再说后续。王传君回北京那天,机场照片里他笑得有点僵,一周涨粉80万,可三个代言却悄悄下架,品牌方给的内部理由出奇一致:“形象风险。”同一时间段,白百何没拿奖,却拿到三部新片邀约,全是女性题材,片酬涨了三成。行业就是这么逗:奖杯没给她,饭碗递给她。有人翻出近五年东京影帝履历,六成在得奖后两年里没拍出新东西,像被奖杯吸干了创作阳气。王传君会不会步后尘?没人知道,但资本早把答案写进KPI——“两年内商业转化率低于预期,自动降级。”
最尴尬的是评委会自己。原定闭幕式后的媒体圆桌临时取消,官方通稿里多了一句“将完善评选标准”。翻译过来就是:我们也知道理亏,但先把锅甩给下一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干脆放炮:“要么设‘最佳突破’,要么把戏份占比写进章程,别让评委靠心情选。”话糙,理不糙——评奖跟买菜不一样,不能看哪根葱顺眼就拎回家。
说到底,观众不是气王传君,是气被当傻子。大家早习惯了“奖”字背后有交易,但起码把戏做全:一部喊了一年的女性电影,最后成了男主的加冕礼,这巴掌打在谁脸上都响。下次再拍“大女主”,片方不如直接改名叫“大男主陪跑”,至少诚实。
东京电影节不是第一个翻车,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只是有人提醒:当“突破”可以碾压“主体”,当市场能够遥控艺术,奖杯就不再是终点,而是起点——起点背后,是更长路的塌方。王传君怀里那座镀金小人,夜里会不会压到他胸口,让他梦见自己只剩28%的台词?谁知道。观众只记得,散场灯亮起时,白百何站在舞台边缘,镜头切得快,还是捕到了她那句没收音的口型——“没事。”
女演员说没事,那就是有事。
来源:七月一点号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