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在网络上看了德国电影《波斯语课》,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南京照相馆》,忍不住要将两者比较一番。两部电影在时代背景、悬念设置、人物定位上有着大同,但细节的处理、主题的表现上又有较大不同,孰优孰劣?
最近在网络上看了德国电影《波斯语课》,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南京照相馆》,忍不住要将两者比较一番。两部电影在时代背景、悬念设置、人物定位上有着大同,但细节的处理、主题的表现上又有较大不同,孰优孰劣?
一、开篇
两者的时代背景一样,一个是在西方,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下,一个是在东方,日本侵略者的枪炮下。影片的开头,都是法西斯的大屠杀,《波斯语课》的男主(以下简称波主)和《南京照相馆》的男主阿昌在性命攸关之际,两个小物件----一本波斯语书、一本相册救了他们的命。
德国集中营里的科赫上尉为了私利要学习波斯语,日本摄影师需要冲洗照片,这些貌似普通和正常的诉求,都在机缘巧合之下,将男主从死亡边缘拉回来了。波主根本不懂波斯语,阿昌是邮递员,根本不会洗照片,在命运的驱使下,他们与狼共舞,开启了一段刻骨铭心、紧张窒息的大冒险之旅。
两者开篇的调性和气质相同,故事的进程和结局有所不同。
二、中篇
波主开始了他的一对一授课,他在和敌人同步创建一门臆想的语言。对手的要求不断提高,波主随机应变,从囚犯花名册上找到灵感。在周旋的全程里,波主几乎没有得到任何的外界帮助,全靠他一人苦撑,每天神经高度紧张,几近崩溃。德国军官野餐时,波主的骗局实际上已经露馅了,但他后来在昏死期间,还坚持不由自主地喃喃自语他生造的语言,重新赢得敌人的信任,度过了这道鬼门关。
《波斯语课》的主线很清晰,就是看波主如何完成一个不能完成的任务,保命到最后。观众观影时,不用思考,随着情节的铺开,共享那种惊悚感即可。此片几乎没有什么大场面,没有什么大寓意,制作成本肯定不高。
《南京照相馆》的男主阿昌虽然不会洗照片,但他得到了多人的帮助,他的谎言很快就轻易圆了过去。剩下的主线就是众人坎坷、悲惨命运的展示,最重要的是能把日军犯罪底片带出去,昭示天下。阿昌以及片中那些有名有姓的南京人最终都难逃魔爪,他们一次次的抗争都被践踏,那些朴实的信念都被撕碎。与波主有大不同,阿昌他们在帮鬼子洗照片、做翻译的同时,还会担心以后会成为汉奸,而波主就是为了活命,至于以后怎样,他根本顾不上想。此片大场面较多,成本不低。
两片中的反派一号很相似,都算业务干部,一个酷爱摄影,一个喜欢烹饪。涉及到专业知识时,他们还能慈眉善目、惺惺相惜,但骨子里都是军国主义思想,对手都是奴役,都是自己随意把玩的草芥。科赫上尉虽然狰狞、残暴,但偶尔还有和波主交朋友的念头;而伊藤秀夫最后那一点人性也被日本军国主义给摧毁,暴露出来的残暴甚至比科赫还要凶狠。伊藤刚开始和阿昌说我们是朋友,阿昌临死前说我们永远不是朋友!
三、结局
《波斯语课》里的科赫上尉自鸣得意地用波斯语过关,但败露被抓,显得滑稽可笑,这个大回合的交锋,波主胜利了。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波主的姓名(所以小编也只能称他为波主),但他最后向盟军一个接一个缓缓吐出了近三千个犹太囚犯的姓名,盟军的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看着他,一脸的不可思议。看完全片的观众会知道,波主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揭露德国法西斯的罪行!波主大难不死,但人们依然能强烈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对人性的摧残。
《南京照相馆》里的阿昌死了,和罪证底片相关的平民几乎都死了,只有一个龙套女演员活了下来。阿昌他们拼争的东西要比波主的格局大,所以付出的也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和罪证底片相关的敌人也都死了,罪有应得。幸存下来的那个女演员用相机记录下来战犯伏法的场面,身边带着照相馆馆主的小儿子,她在告诉后人,事实不容歪曲,历史必须铭记!
《波斯语课》是冷峻的,《南京照相馆》是热血的。两者各有千秋,不分伯仲!#上头条 聊热点#
来源:牛柄膳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