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总票房1800万,今天只剩1700多万,连好莱坞大片《铁血战士》在中国5天也只捞了6000万票房。但最让人唏嘘的,是陈凯歌《志愿军3》。
近电影市场冷得像冬天的被窝,伸条腿都要鼓足勇气。
昨天总票房1800万,今天只剩1700多万,连好莱坞大片《铁血战士》在中国5天也只捞了6000万票房。但最让人唏嘘的,是陈凯歌《志愿军3》。
上映一个月票房勉强爬到6.3亿,而四年前他执导的《长津湖》狂揽57亿,如今同一题材、同一导演,票房却缩水近九成!网友辣评:“这跌幅,比A股还刺激。”
更扎心的是,同期喜剧片《浪浪人生》靠4.3亿票房还能稳坐钓鱼台,而投资10亿+的《志愿军》系列三部曲,票房一部比一部惨淡。
曾经联手徐克、林超贤打造百亿票房神话的陈凯歌,如今独挑大梁却遭遇滑铁卢。有人吐槽主旋律过气,有人质疑导演能力,但真相或许比数字更残酷。
有人说陈凯歌“江郎才尽”,但看看数据:《志愿军》系列豆瓣评分稳在7分以上,比许多烂片强多了。问题出在哪?观众不是不爱主旋律,是受不了“流水线式感动”。
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让人热泪盈眶,2021年《长津湖》让人热血沸腾,但同一套模板连用五年,再猛的药也治不了审美疲劳。就像网友说的:“顿顿红烧肉,谁受得了?”
《长津湖》成功后,资本立刻嗅到商机:《志愿军》三部曲套拍、战争片扎堆立项.结果呢?《蛟龙行动》投资更大,票房却只有3亿,撤档重剪也救不回来。
这像极了某些网红店:第一家店排队三天,迅速扩张十家分店后,连狗都不愿意进门。把观众当韭菜割,终会割到自己的脚脖子。
为什么《浪浪人生》这种小成本喜剧能细水长流?因为它讲的是普通人柴米油盐的挣扎,而某些主旋律电影还在塑造“完美英雄”。吴京早就看透这一点。
从《战狼》到《流浪地球》,他永远在打破套路。反观《志愿军3》,观众不是反感战争片,是厌倦了“开会式叙事”:角色站成一排喊口号,比PPT还枯燥。真正的共鸣,得先有“人味”,再有“神性”。
张艺谋被骂《满江红》炒作情怀,陈凯歌被嘲票房崩盘,但真正该反思的是行业生态:为什么资本总追逐“安全牌”?为什么创新剧本难出头?
当投资方只认IP和流量,导演就成了背锅侠。陈凯歌们不是不会拍电影,而是被绑在“票房KPI”战车上,只能重复自己。
难怪网友调侃:“现在拍电影像开盲盒,赌赢了封神,赌输了挨骂。”
从57亿到6.3亿,跌落的不仅是票房,更是行业对观众的敬畏心。但危机中也有转机。当套路失灵时,真诚的作品反而会被看见。
就像《流浪地球》用科幻讲中国情怀,《热辣滚烫》用喜剧谈女性觉醒,好故事永远有市场。
话说回来,你觉得主旋律电影到底该怎么拍?是学《封神》玩视觉奇观,还是像《我不是药神》扎根现实?
评论区吵了三天没结果,就等你的高见!(顺便投票:如果陈凯歌下次拍科幻,你会买票吗?)
原创声明: 本文结合票房数据、行业观察及社交平台热议话题撰写,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来源:兮兮爱看影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