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条来自于娱乐板块,一条来自于科技板块,两条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新闻,却让我联想到了贾樟柯在2015年上映的电影《山河故人》,时间跨度从1999年到2014年再到2025年,在2014年的故事里,就有涛在婚礼上给新人送一对iPhone 6 Plus土豪金的情节,
写在前面: 非正经影评勿深究(保命要紧……
9月有两条新闻让我印象深刻:一是辛芷蕾获威尼斯影后,让帮她“撕奖”的赵涛也成为了焦点;二是Apple发布了iPhone 17。
一条来自于娱乐板块,一条来自于科技板块,两条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新闻,却让我联想到了贾樟柯在2015年上映的电影《山河故人》,时间跨度从1999年到2014年再到2025年,在2014年的故事里,就有涛在婚礼上给新人送一对iPhone 6 Plus土豪金的情节,而在电影的最后一段,更是大胆的想象和刻画了2025年的海外华人生活。
一晃10年过去了,iPhone从第6代发到了第17代,而我也真的来到了2025年,开始尝试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地方生活,时间的流动和空间的变迁一下子具像化了。
曾经自诩为文艺青年,贾樟柯的电影自然是看了不少,但只有《山河故人》是我去电影院看的,原因无他,我很喜欢这个名字,而那时又很闲。
依稀记得是在10年前的华星UME,和时任男朋友一起,当时还没来得及赶到冬天,北京就迫不及待的下完了2015年冬天的第一场雪,一切都是急吼吼的。
贾樟柯的电影出了名的叫好不叫座,果不其然压根没几个人看,我们几乎享受了包场的待遇,看完他说,2025年那段剧情拍得太傻X了,居然会有人去电影院看这种电影!
10年过去了,关于到底什么人才会去电影院看《山河故人》这个问题,我依然没有答案,但好在我知道了另一件事, 我是10年前会去电影院看《山河故人》的人,也是10年后会在网络上重温《山河故人》的人。
花费10年时间才能看完一部电影,不知道算不算得上浪费时间。
首先,想写一下《山河故人》里的3个关键时间节点:1999年、2014年和2025年。
1999年,任谁来都会说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代吧,万事万物蓬勃发展,等待新世纪的到来,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经济上行期的美”!可惜的是那时候的我还太小,没能亲身体会这一盛况,只能根据文学和电影作品进行想象。
1999年的《山河故人》是 4:3 画幅,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是当时的DV机最常见的画幅。2000年前后,DV机曾盛行一时,我家里也有一台,还要用光盘刻录,远说不上智能。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零零碎碎拍了不少片段,但早就忘记拍得是什么了,不知道还能找回多少存档以及读不读得出来。我脑海里关于童年和少年的记忆是很少的,以至于现在的我都很好奇,20多年前的我到底觉得什么是要记录的。
这么一想的话,记得保留素材真是个很好的习惯呀!要不是因为贾樟柯有爱偷偷留素材的习惯,我们恐怕也很难看到千禧年即将到来时在小县城里的狂欢了。
不管科技发展几何,时代气氛都再难追溯。
2014年,我愿意称之为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黄金年代,造富神话一个接一个涌现,让无数小镇做题家为之狂欢。尽管那时的我还未走出校园,但身处北京学校又在中关村附近,很难不接收到类似的信息,隔三岔五就听说谁谁谁又收到了一个Package是多少的Offer,每两三个月又听说哪个学长学姐甚至学弟学妹拿到了多少的投资,仿佛只要有Idea就能换成钱。
如果你是知乎10年以上老用户,一定会记得在2014年前后,有不少“万般皆下品,唯有CS高”的帖子,加入一个互联网公司并等待它上市似乎成了唯一正确的道路。转码一度狂热,转不了码就去做产品和运营。
2014年的《山河故人》是 16:9 画幅,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4G的兴起,不少人不再选择看电视,4:3画幅逐渐淡出视野,16:9画幅成为了主流。也不知道是无心还是有意,画幅的更迭竟与时代的跨越有了巧妙的干系。
一个时代远去了,一个时代到来了。
iPhone 6 Plus和斗地主的闪现一下子就把时代感拉满了,科技浪潮向每个人席卷而来,不断加大的屏幕背后藏着无处诉说的孤独。
晋生在上海从事风投行业更是点睛之笔,从煤炭到风投,他总是走在离热钱最近的地方。只是电影在最后含蓄点出,2014年的反贪或许和他去澳之间有某种微妙的关系?
当我们身处在浪潮中心时,其实并不知道浪潮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只有当浪潮褪去时,才知道有怎样的影响。
“
2025年是什么样子呢?
2025年的《山河故人》是 2.35:1 画幅,这是几乎只有电影才会用到的画幅,也让一切情节都显得更如梦似幻。
即使是站在真实的2025年再看2015年的电影想象的2025年依然会觉得很大胆前卫。
要知道10年前我可真觉得我会很快就用上全透明手机和平板,可iPhone都发到第17代了,我也没用上。
电影对国际形势的预测也很大胆,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澳洲持枪合法化……虽然没完全映射到现实,但真实的世界要乱得更多,经济衰退和战乱动荡的新闻从四面八方涌来,如何在乱世中自处就成了亟待思考的问题。
没有人能真正预测未来,可是那也没关系,我知道真实的2025年是什么样子了。
花费如此长的篇幅用来叙述与电影无关的内容,并非意在无病呻吟,只是在看电影时总会代入自己在某个时间节点的经历,突然感慨,我好像知道那种感觉了。
说完了时间线,再来说说故人线。
在我们的生活里,不断有人来,又不断有人走,他们陪我们走完了一段路,然后又离开了,在往后余生里,我们称他们为故人。
“
那么,电影里都出现了哪些故人呢?
“那是甚问题,是几何问题,还是代数问题?”
1999年在山西汾阳的小县城里,晋生和梁子都爱上了涛,经典两男一女的三角问题,总有一个人要先退出。
晋生无疑是更会把握机会的,早早赚到了第一桶金,开着加油站,买了桑塔纳车,还要搞煤矿生意,不放过一切机会,在感情方面自然也不例外,会主动向涛表露心意,也会花钱让梁子退出,甚至还想炸死梁子,最后以一句“我在乎你,所以你就欺负我”让涛犹豫不决的天平彻底偏向了他,就这么结束了这段三角关系。
也许早在电影一开始那段舞蹈里就能看出端倪,小县城的年轻人们在《Go West》的音乐里尽情舞动,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烦忧,但晋生早就站在了涛的旁边也站在了最前排,而梁子则在前半段舞蹈里并没出现,直到快结束时才看到他的身影,这是否也暗示了他不被涛和时代选择的命运?
然而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涛和晋生结了婚也生了孩子,却渐行渐远,终是走上了离婚路,晋生去了上海,涛留在了山西。
如果说晋生的发家之路折射了时代的发展,那梁子则是在时代洪流里被抛弃的小人物了。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我想这部分应该是贾樟柯最擅长的叙事。
我最喜欢这部分的是,哪怕是在失意的人生里,也可以有很多诗意的瞬间。
在涛去给梁子送结婚请柬的路上,目睹了三个少年放炮和一架飞机失事,不知道这是不是让她想起了以前和晋生、梁子一起在黄河边上放炮的情景,也让她意识到了世事无常,因此毅然决然的赶到梁子家,铁了心要把结婚请柬递给他,似乎只要梁子接受了,三个人的关系就能如旧。
然而梁子是决绝的,他拒绝了晋生,也拒绝了涛,把家里钥匙一扔,发誓再也不回来。可惜事不如人愿,一如失事的飞机和超载的运煤车,梁子的生活和煤矿生意一样急转直下,只好回家想办法。
在衔接梁子回家前后的情节里,有两个我非常喜欢的瞬间。
一个是扛刀少年,他在1999年和2014年的故事里都有出现。15年过去了,扛刀少年也长大了。他那么小的一个人,在那么小的年纪,就独自扛着那么大的刀出去闯生活。电影里的少年如此,电影外的我们亦如此。
另一个是笼中困兽,梁子去医院看完肺尘病后,看到了一只困在笼子中的老虎,老虎看到他走过来,也隔着笼子看向了他,双方竟有了几分惺惺相惜的意味,终归是逃不脱的牢笼。
梁子回家借了一圈钱无果。是啊,连自己的生活都要应顾不暇了,哪里来的闲心管别人呢。他能伸出手借钱的,无非是和自己一样的苦命人,谁又会比谁的境遇更好呢?
晚上梁子骑车回家,看到一对在路边烧纸的母子,而这里正是15年前涛目睹三个少年放炮和飞机失事的地方。命运的齿轮在刹那间咬合了。
最终还是梁子老婆找上了涛,涛施以援手,总算有了救命钱。那么,梁子后来到底怎么样了呢?烧纸母子是否暗示了梁子去世留下母子二人的结局呢?
涛拿回了自己的结婚请柬,把钥匙还给了梁子。自此三角问题正式告一段落。晋生在上海成了资本家,涛留在老家做生意,梁子为了生活苦苦挣扎。每个人都走向了自己的命运。
“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如果说涛、晋生和梁子的三角问题是恋人和朋友间的纠葛,那涛和父亲、涛和到乐就是成长中的陪伴与分别了。
首先来说涛和父亲,涛父出现的情节并不多,却对故事情节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涛父第一次出现,是在他开的小商店里,和来找涛的梁子寒暄。在1999年就开了自己的店,想来涛的家境也算不错吧。
来买音响的路人把自己的CD插了进去,涛第一次听到了叶倩文的《珍重》,“好听,就是广东话听不懂”,那时的涛还不知道,在未来她要经历很多次分别。
涛父第二次出现,是在送父亲去给老战友过寿的火车上,涛告诉了父亲自己正在和晋生谈朋友,涛父听后欲言又止,就起身去打水了,我猜他更属意老实的梁子吧,但事已至此,只能顺其自然了。
涛父第三次出现,是在涛的加油站里,这显然是涛和晋生离婚后分到的财产,他和来给涛介绍对象的三姨寒暄。15年过后,涛父还在为涛的婚事操心,只是依旧选择了沉默,“你劝一劝她吧,我劝不动”。
又是熟悉的火车,又是熟悉的寿桃,又是去给老战友过寿,只是涛父再也没等到来接他的人,在火车站候车室安静离世了。
涛刚面对完和父亲的分别,又要面对和儿子的分别。
到乐从上海飞到汾阳参加涛父的葬礼,来接机的涛看见到乐的那一刻心里就明白,他们迟早也是要分开的。
长时间的分别生活让涛和到乐在语言使用习惯上产生了隔阂,到乐叫涛“妈咪”,涛心里一颤,她知道“妈咪”不是对她的称呼,而是对那位远在上海的晋生现任妻子的称呼,她让到乐叫她“妈”,一把扯下了到乐的丝巾,无声中暗含着某种冲突。
葬礼结束后,到乐给“妈咪”打视频电话,双方用上海话交流澳洲移民计划,言语中满是欣喜。到乐的年纪还太小,不知道那句“到乐要像男子汉一样一个人生活了,同学都是本地人,有这样的语言环境,我们到乐的英文一定越来越好”在长久的以后意味着什么。到乐自己默默系回了丝巾,这才是他熟悉自己的样子。
涛不能阻止到乐去往更好的生活,只能在有限的陪伴时间里给到乐留下念想。在北方传统习俗里,有“上车饺子下车面”的说法。为了和到乐告别,涛包了饺子,还特地包了一个麦穗饺子,“吃了麦穗长个大高个”,多美好的祝愿呀,可惜她知道自己再也没机会看到儿子长大了。后来每次包饺子,她都会再包一个麦穗的,这也是她留给自己的念想吧,远在天边的儿子过得怎么样呢。
涛坐火车送到乐回上海,一向坐惯了飞机的到乐抱怨车慢,“车慢一点,妈妈陪你的时间长一些”。飞机的速度很快,能把人带到更远的地方,火车的速度很慢,让陪伴的时间更长。
在火车上涛给到乐听《珍重》,问他“好听吗”,他点点头,也许他也没听懂广东话,但隐约觉得自己再也不会见到“妈”了,主动给“妈”看了“爸爸要带他去的地方”。
涛给了到乐一副自己家的钥匙,告诉到乐,“你的家,随时可以回来”。不知这时的涛是否想起了梁子,独自在外漂泊多年后归家,而到乐也要开始漂泊了,她等梁子回家,也等到乐回家。
再慢的车也有开到终点的一刻。涛用火车送别了自己的父亲,又用火车送别了自己的儿子。
至此,她人生中所有重要的人物都离她而去。不论是朋友还是恋人、父亲或是儿子,他们都曾陪伴她走过一段路,然后又分开了。
“牵挂是爱最痛苦的部分,我想,或许疼的时候才能感觉到爱。”
2025年的情节是纯虚构的,且只有3位主要人物出现:晋生、到乐和米娅,但我很惊讶的是,这部分里居然有很多关于全球化浪潮下文化语境缺失和情感缺失的探讨。
系丝巾的男孩到乐长大了,过上了预想中的生活,住在一栋白色海边别墅里,上寄宿学校,只会说英语,逐渐忘了中文怎么说。
如此可见在到乐成长过程中,不仅没有母亲的陪伴,就连父亲也缺位了,难怪到乐老是调侃自己是试管婴儿,刻意不提到父母。
父亲的缺位和文化语境的缺失相对应。到乐何尝不是一个扛刀少年呢?他从小就一直在漂泊,从山西汾阳的县城到上海,再从上海到澳洲,看似一路光鲜亮丽,结果在哪个文化语境里都无处安放,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晋生在全新的文化语境里也是不适应的。他的生活困在了他的白色海边别墅里,唯一的乐趣就是和另一群困住的人讨论国内的八卦。在千里之外的远方,他们又说回了山西话,何尝不是一种对故土的思念呢?
晋生如愿获得了持枪的自由,却失去了敌人。当没有敌人时,枪是没有意义的。
母亲的缺位和情感的缺失相对应。到乐一直在脖子上挂着涛送他的钥匙,却总是弄丢现在这栋别墅的钥匙——一个是他想回却没勇气回的地方,一个是他想离开但还没下定决心的地方。对到乐来说,尽管拥有过很多把钥匙,但却不知道要回到哪里。
再来拼凑一下米娅的经历,大约出生于1970年代的香港,于1996年香港回归前夕移民到多伦多,她经历了香港发展的黄金时代,却因对未来的不明朗产生担忧,最终选择了离开。在多伦多时,米娅和前夫结婚又离婚,离婚官司拖拉了好久还没打完,接着又来到澳洲生活,成为到乐的中文老师。
到乐和米娅的关系是全片最复杂的,是师生、也是恋人、还有人说是母子。在电影刚上映时,到乐和米娅的亲密戏份招了不少骂名,很多人都表示感到不适。我不认为这仅仅是单纯的“恋母情结”,这是一种很难被定义的复杂情感,他们把各自人生的缺失投射到了对方身上,从而确认了自己想要找到的是什么,再到有勇气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需要彼此。
到乐和米娅都是刻意回避自己“名”的人,电影里第一次出现中文课,米娅问到乐的中文名是什么,他说,“dollar is dollar”,曾经被赋予了希望的名字,如今却因美元贬值而被同学调侃,被问到母亲名字时还说自己是试管婴儿没有母亲,而当到乐反问米娅中文名时,她说,“我忘了”。
上完课回家,到乐计划和晋生说离开大学的想法。他看着窗外的波涛,对自己说出了一句山西话,能行。不知道他说出这两个字时,是不是想起了晋生质疑涛的那句,能行?
结果当然不尽如人意,Google Translate没能清晰表达出到乐的想法,晋生也不理解到乐内心的虚无,两人不欢而散。简讯能表达的信息始终有限。
到乐去了中餐厅打工,看到桌子上摆着菊花,想必也想起了自己参加葬礼的场景吧!无论身处何处,对故人的牵挂都不会改变。
晚上到乐送外卖无意间送到了米娅家,成为了米娅新家的第一个客人,这是到乐第一次去到米娅家。
电影里第二次出现中文课,米娅在课上放叶倩文的《珍重》,到乐说自己好像在哪里听过,再次谈到父母时,他说,“试管婴儿也有父母啊”,但当米娅问到他母亲的名字时,他也说,“忘了”。
白天到乐无意间撞见了米娅和前夫的对话,晚上他主动去米娅家并带了外卖,这是他第二次去米娅家。
到乐和米娅的关系在悄悄升温,很显然到乐是信任米娅的,不然不会让米娅当自己和晋生交谈的中英翻译。
自古翻译就难干,既要表达出说话人原有的意思,又要用听的人能接受的方式。在米娅的翻译里,似乎存在一点儿小小的Gap,但似乎又带来了一点儿新的理解。
X
到乐的话语里并未直接提到“自由”这个词,但经过米娅的翻译,“自由”出现了。
X
一个人到底是先拥有了自由,还是先拥有了对自由的理解呢?
米娅开车,到乐坐在副驾,这一幕让他似曾相识。到乐掏出烟自然的抽了起来,这一幕我们也似曾相识,曾经劝母亲抽烟不好,如今自己也抽了起来,在这一刻他对母亲的情感逐渐从模糊转向具体。
到乐和米娅有了亲密关系。米娅看到了到乐脖子上的钥匙,到乐说这是他的秘密,并和米娅分享了他的秘密,至此到乐终于说出了他母亲的名字,“她的名字叫涛,波涛的意思”。米娅也和到乐分享了自己对远在多伦多的母亲的情感,“没什么人给我打电话,一有电话打来,我就紧张,就怕有不好的消息”。他们向彼此展示了自己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极具升温的情感让到乐和米娅决定来一次长途旅行,去看看自己和对方的母亲,但在订票时却被旅行社职员认成了母子,让到乐的内心产生了动摇,最终他们是否成行我们不得而知。
到乐追到海边给米娅道歉,米娅说,自由是你的,不知在思索什么的到乐望向远方的波涛,喊了一声,涛。
自由可以有很多种理解,但此刻,自由是你的了。
晋生把到乐的生活困在了他的白色海边别墅里,但涛和米娅却共同教会了到乐自由,她们都给了到乐自由。
全片最被诟病的就是到乐和米娅的感情线,但我在重温时丝毫不觉得突兀。他们的关系是逐步递进的,每次相遇和交谈都让他们对彼此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到乐逐步跨越了语言的隔阂,有勇气直面父亲的困住和对母亲的牵挂,对什么是自由也有了全新的理解。
至于他们是否能走到最后?这真的重要吗?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如果这段路上的风景很美,见闻也很有趣,就是很好很好的事了呀。
2025年的故事里充满了无数个对2014年的call back。7岁的到乐不理解很多事情,但有些记忆却刻在了脑子里,等到18岁时再次浮现,哦,原来是这样啊。
“Tell all our friends goodbye, we will start life new, this is what we'll do.”
结尾处是涛在雪地里跳舞,伴随着《Go West》的音乐,和年轻时一样,只是和她一起跳舞的人都已经离她而去了,只留下她孤身一个人,但她没有自怨自艾,她仍然是微笑的,这一幕很让人动容。
贾樟柯在知乎上对这段舞蹈的用意解释如下:
“还有一个是影片结尾赵涛*的一段舞蹈,好多人说这个前后呼应,其实片尾赵涛的舞蹈是计划外的产物,原来的结尾只是赵涛幻听,听到了儿子在澳大利亚叫她,是一个魔幻的处理。但是在看景的时候,我站在汾阳的一片空场上,听到远处城市里传来我青春时候特别喜欢的一首歌。当站在那里与过去所喜欢的这首歌相遇的时候,有一种和青春重逢的感觉。我一下子觉得应该把结尾改成赵涛这个人物,在50多岁的时候,她也听到了一首她青春时候的歌,与青春重逢。而跳舞这个动作,在我的理解中,(是为了表达)这个女性仍然具有一种生命力,无论她过去经历了什么。”
时代的洪流裹挟向前,我只听到一声叹息。
最后,如果你看到这里,祝你永远具有一种生命力,无论你过去经历了什么。
来源:小镇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