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让五角大楼破了防

快播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01 06:05 2

摘要:该电影的预告片显示,影片虚构了美国无法拦截一枚核导弹打击美国芝加哥市的剧情,片中美国军方在多个关键环节均对这次袭击应对失当,一名军方高层角色还在台词里称:“尽管美国为这个导弹防御系统投入了500多亿美元,但它的拦截成功率只有大概50%。”

日前,美国电影《炸裂白宫》一段有关美国导弹拦截能力的剧情,引发了美国五角大楼的批评。

该电影的预告片显示,影片虚构了美国无法拦截一枚核导弹打击美国芝加哥市的剧情,片中美国军方在多个关键环节均对这次袭击应对失当,一名军方高层角色还在台词里称:“尽管美国为这个导弹防御系统投入了500多亿美元,但它的拦截成功率只有大概50%。”

25日,五角大楼一份备忘录称,美国国防部下属的导弹防御局对这一剧情非常不满,称电影“刻意弱化了美国现实的导弹防御能力”,并强调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在过去十多年里的拦截成功率为100%。

如果导弹的拦截成功率能达到100%,那自然就没有拍电影的必要,因为美国已经天下无敌了,以后只需要拍喜剧片就行了。无奈的是,好莱坞却依然不知趣,不愿配合“美国无敌”的叙事,把军方气得跳脚。

那么,问题来了,好莱坞和五角大楼给出的数据有天壤之别,到底谁说的是真话?

五角大楼信誓旦旦,自己说的绝对是真的,而且有数据为证,真的100%拦截成功了。但问题来了,所谓“100%拦截成功率” 源自导弹防御局内部统计口径,只计算预设参数下的测试成功案例。美军导弹防御测试普遍在无干扰、单目标、提前预知弹道的条件下进行,与实战环境差异巨大。这就相当于“绝对光滑表面的摩擦力为0”一样,实际上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然而,导弹实战中所遭遇的场景,却与“理想状态”有着天壤之别。对手可能会有反制措施,导弹防御系统可能需要应付饱和攻击,再加上操作者的状态可能不稳定,任何一种情况,都会导致拦截成功率下降。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长期被质疑无法拦截真正的高超音速或洲际导弹,国会预算审查和审计署报告多次指出数据“缺乏独立验证”,只不过是军工游说集团不肯承认而已。

实际上,根据《军控》杂志2002年的文章分析,早期测试中美陆基中段拦截系统(Ground Based Midcourse Defense, GMD)“总体成功率”只有41%,即使在理想条件下,也常出现“误判、错漏、延迟”,更不用说实战了。因此,《炸裂白宫》中说拦截率达到50%,已经很给面子了!

正因为美国政府也知道100%拦截率只不过是自我安慰,所以特朗普提出了建设“金穹系统”的宏大构想。

“金穹系统”(Golden Dome)是美国新一代导弹防御计划,其核心目标是构建一张覆盖全球的“多层反导网络”。系统规划包括陆基、海基、空基及天基拦截平台,意在通过人工智能、量子通信与实时数据融合技术,将所有导弹探测与防御节点整合为一个统一指挥体系。项目总预算超过5000亿美元,被视为“星球大战计划”的升级版,首个天基拦截演示将在2028年前完成。

“金穹”的灵感来自以色列的“铁穹”防御系统,其实就是个大号的“铁穹”。美国长期参与“铁穹”的技术支持与资金援助,并从中获得数据模型和算法经验。于是,美国就想将这种局部战术防御扩大为全球战略防御,从战场防御转向太空防御。简单说,“铁穹”可以保护一个城市,而“金穹”却妄图保护整个星球。

“金穹系统”的构想建立在“天基拦截器”与“全球实时预警”的假设上,企图在外太空部署数百颗反导卫星,对潜在目标进行即时锁定与摧毁。这种“上帝视角”的战略防御体系在理论上看似完美,但由于目前还存在多个技术瓶颈,包括传感器、指挥控制、拦截器、卫星部署等方面。再加上维护成本极高,在现实中几乎难以实现。所谓“金穹”,更像是一顶由霸权预算和军工利益编织成的金色伞盖。

首先,从技术角度看,这一系统远未成熟。

美国设想在外太空部署天基拦截器,通过卫星网络实时监控全球导弹发射,并在飞行中段实现拦截。然而,现实的技术瓶颈几乎在每一个环节都存在:高超音速武器的轨迹不可预测,中段诱饵与碎片云会让系统误判;天基传感器的数据链延迟严重,跨域通信易中断;拦截器能量需求极高,发射窗口短到几秒;而在轨卫星本身缺乏防护能力,极易成为反卫星武器的靶子。

更大的问题在于效费比,每拦截一枚导弹的成本可能是对手发射成本的几十倍。技术的复杂性与经济的荒诞性,使得“金穹”几乎不可能成为现实防御体系。

其次,项目过于庞大,极易陷入换届政治的循环烂尾。

美国防务预算按年审议、按届调整,每一届政府都有不同的国防优先级。“金穹”这样的长期项目需要跨越至少三届总统任期才能完成,但历史表明,美国从未能在如此漫长的周期中保持政策一致性。从里根的“星球大战”、到奥巴马时代的“天基激光计划”、再到特朗普的“中段拦截复兴计划”,无一不是在巨额投入后草草收场。

每一次政党更替,都会带来预算冻结、项目削减、目标重写。“金穹”的规模之大、周期之长、涉及部门之多,注定使其在政治博弈中成为牺牲品。项目真正留下的,只是一串未完成的合同和被废弃的原型。

最后,“金穹”注定会成为军工复合体新一轮的财富盛宴。

承包商以“国家安全”为名分食巨额预算,项目被人为分割成数百个子合同,遍布各州,保证任何削减都将触动选票。洛克希德·马丁、雷神和波音等巨头通过游说维持预算增长,智库与媒体则配合制造“威胁上升”的舆论氛围。

测试失败不算失败,只要能“积累经验”;进度拖延不算问题,只要预算能续期。最终,防御系统拦不住导弹,却拦住了公众的监督。恐惧成了商品,安全变成生意,而“金穹”,这顶金光闪闪的穹顶,遮住的不是导弹,而是军工利益的天空。

到那时,好莱坞恐怕得重拍一部电影,美国花了几千亿美元建设的导弹防御系统,最终还是没防住导弹。不知道到那时五角大楼又能作何解释?

来源:疾风倁劲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