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4K航拍掠过黄土高原与天山雪线,央视2017年推出的六集美食纪录片《面面大观·丝绸之路上的面食》用1080P超清画质,把一条写满金戈铁马的古道拍成了“可以咀嚼的史诗”。从西安城墙根下的第一笼牛羊肉泡馍,到吐鲁番火焰山旁的馕坑烟火,再到宁夏黄河岸边的手抻长面,
纪录片部落官网分享:
当4K航拍掠过黄土高原与天山雪线,央视2017年推出的六集美食纪录片《面面大观·丝绸之路上的面食》用1080P超清画质,把一条写满金戈铁马的古道拍成了“可以咀嚼的史诗”。从西安城墙根下的第一笼牛羊肉泡馍,到吐鲁番火焰山旁的馕坑烟火,再到宁夏黄河岸边的手抻长面,摄制组以面食为经纬,串起六段海拔落差近三千米的“味觉地形图”,让观众在高清镜头里看见麦粒如何被风、被水、被不同民族的手掌,揉成跨越千年的文明暗号。
第一集《长安面魂》把4K镜头塞进凌晨四点的回坊老街,1080P微距下,泡馍的“饦饦馍”在炉火内壁鼓起金黄气泡,师傅用铁钩翻转的瞬间,面香与碳火迸出细小火星,像唐代的“花火”在高清画质里复燃。航拍随后掠过钟楼,现代车流与古城墙同框,旁白却平静道出:所谓“碳水之城”,不过是十三朝把麦粒写进史书的回声。
第二集《合阳花馍》进入陕西东府,摄制组用高速摄影记录“面花”诞生:白面在农妇手中三擀三卷,再被剪刀挑出鱼鳞、梳子压出羽纹,4K特写让每一片“龙鳞”边缘都泛着乳光,蒸制出锅时,麦香与麦色在1080P镜头里像初升的月亮。导演更把花馍送到黄河湿地,高清航拍里,雪白的“面麒麟”与灰黄的河水形成冷暖对撞,仿佛把“风调雨顺”四个字写进大地色谱。
第三集《河西走廊的黎明》跟随一支裕固族牧民转场。清晨六点,祁连山麓零下十五度,女主人把冻硬的羊粪掰成小块生火,再擀出一碗“拉条子”——4K画质下,面团在零下空气中冒出白色哈气,沸水与寒气交锋,面条被抛入锅中时溅起的水花在1080P高帧里像碎钻。镜头随后升起,雪山、草原、羊群与炊烟在同一画面分层,观众第一次看清:一碗面,是游牧与农耕在海拔三千米处的握手言和。
第四集《吐鲁番的馕坑》拍的是火焰山的“热”。地表七十度,摄制组用隔热罩包裹摄影机,4K微距记录馕饼贴壁的瞬间:湿面与高温坑壁接触,十秒内鼓出金黄大包,1080P慢放让气泡破裂声像心跳。更惊艳的是“馕邮票”段落——维吾尔老人把面饼压出丝绸之路驼队图案,高清镜头下,每一峰骆驼的睫毛都清晰可数,馕出炉后,老人把“可食用邮票”寄给哈萨克斯坦的兄弟,观众在屏幕前会心一笑:原来古道上的“EMS”,就是一张会呼吸的馕。
第五集《宁夏手抻的黄河》把摄影机固定在黄河渡船上,4K航拍记录了“天下第一长面”诞生:回族师傅把三斤面团抻至二十六米,面丝在风中像一条白色哈达,1080P高帧率让黄河水与面条在同一画面形成“S”形双螺旋。导演随后切入水文站数据,观众才惊觉:抻面长度与黄河在此段的弯曲半径误差不到半米,高清影像让“人模仿河”的意象有了数学级精准。
第六集《天山下的拌面》作为收官,把叙事交给“风”。摄制组在乌鲁木齐南山风口架起三十五毫米胶片机,用4K扫描后,大风把擀面板吹得原地旋转,面片却像白色旗帜贴住蓝天。哈萨克族大叔用马奶酒调汁,1080P特写让酒香与洋葱辛辣在空气中形成可见的“味涡”。片尾,不同民族围坐同一张毡房,每人端起一碗拉条子,镜头缓缓拉远,天山雪线与日落地平线重合,高清画质让“面”与“天”共享同一色温,观众在屏幕前仿佛也能尝到高原麦香与雪水微甜。
六集篇幅,六种海拔,从关中平原的麦浪到天山脚下的馕坑,《面面大观》用1080P超清影像证明:丝绸之路从来不是一条线,而是一张被手心的温度、被沸水的雾气、被高原的风反复揉搓的面网。每一根面条,都是文明交换的“可食用光纤”;每一口碳水,都在咀嚼中完成一次跨国界、跨语种的“数据握手”。当片尾字幕升起,观众才恍然:所谓“面面大观”,观的不仅是面,更是人与土地、人与时间、人与人在高清镜头里达成的温柔和解。
来源:哈尔滨探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