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美化”国军的电影,被密令紧急叫停,不料竟意外打通回家路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2:29 1

摘要:一部把国民党军队拍成正面英雄的电影,在1987年,居然能通过审查,还成了全国爆款。

一部把国民党军队拍成正面英雄的电影,在1987年,居然能通过审查,还成了全国爆款。

这事儿本身,就有点不合常理。

但更不合常理的是,它在上映前,被一道密令直接摁下,差点就见了光死。

广西电影制片厂的头头们急得团团转,收到的通知就几个字:停止所有拷贝洗印和发行。

这背后的故事,根本不是一部电影那么简单,得从三十多年前,周恩来总理要请一个特殊的“客人”回国说起。

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会儿,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老蒋败退到了台湾岛上。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住着一位大人物——李宗仁,他可是当过国民党代总统的。

这下他可成了香饽饽,美国人、台湾的蒋介石,还有北京这边,三方都在盯着他。

当时的美国人也挺头疼,台湾那个蒋先生,脾气硬,不好伺候,老想自己说了算。

华盛顿的一些人就琢磨,得找个听话的,不能让老蒋把路走绝了,万一哪天他想通了,真跟大陆那边谈统一怎么办?

他们瞅来瞅去,觉得李宗仁这枚棋子不错,可以扶持起来,在台湾内部搞点事情,牵制老蒋,顺便把两岸统一的路给堵死。

这个消息传到中南海,中央领导立刻就觉得这事儿很严重。

美国人这是想在咱们家里埋雷啊。

开会一合计,一个相当大胆的计划就定了下来:不管花多大功夫,要把李宗仁争取回来!

这个重担,自然就落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肩上。

在周总理的盘算里,李宗仁这个人,绝不是简单的“前朝旧人”。

他这个人成分很复杂,价值也很大。

首先,这个人有民族气节。

“九一八”日本人打进来,老蒋那边还在犹豫,李宗仁在广西已经扯起了抗日的大旗,把广西搞成了抗日的大后方。

跟只算自己小账的蒋介石比,高下立判。

其次,他跟咱们这边有过交情。

早在1936年,共产党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李宗仁就积极响应,热情招待咱们的代表。

可以说,在全民抗战这件事上,他出了大力,中央也一直认这个账。

最关键的一点,李宗仁虽然流亡美国,但他心里那根线,跟祖国还没断。

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放出话来,说中美关系可以谈,李宗仁立马就在美国写文章呼应。

周总理看人很准,他觉得李宗仁这个人,虽然对美国还有点幻想,但骨子里还是个中国人,心里那点家国情怀的火苗,还没全灭。

争取他,比把他当敌人推开,要高明得多。

要办成这事,得找个中间人,一个能跟李宗仁说上贴心话、绝对信得过的人。

周总理的目光落在了香港,一个叫程思远的人身上。

这位程先生,以前是李宗仁最信任的秘书,桂系的老人,解开李宗仁心结的钥匙,非他莫属。

从1956年开始,一场长达十年的“牵线搭桥”大戏,就这么秘密开演了。

程思远三次从香港秘密来到北京,每一次,周总理都亲自接待。

两人一谈就是好几个钟头,从天下大势聊到家长里短,但话头绕来绕去,总会回到国家统一这件大事上。

周总理让程思远带给李宗仁的话,说得特别敞亮:“我们欢迎李先生,也欢迎所有在海外的国民党朋友,随时回来看看。

我敢保证,来去自由,一视同仁。”

“来去自由”这四个字,在那个年代,分量千斤重。

这不光是个人安全的保证,更是一种强大的自信。

一开始,李宗仁心里七上八下的,摇摆不定。

他一会儿想在美国拉一帮人,搞个“第三势力”,在国共之间走中间路线;一会儿又舍不得美国的生活,只肯把自己收藏多年的名贵古画托人送回国,人却不想回来。

但周总理这边有的是耐心,程思远也是不厌其烦地一次次传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1965年,李宗仁总算是想通了,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回家。

李宗仁回国那天,全世界的报纸都在报道。

他下了飞机,面对欢迎的人群,心里很忐忑,发表声明时说自己是“待罪之身”。

可没过几天,在人民大会堂的欢迎宴会上,周总理当着所有人的面,公开为他“平反”,说历史问题很复杂,不能让他一个人背锅,还说“我们现在是一家人了,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这番话,不光是说给李宗仁听的,也是说给全天下看的,调子就这么定下来了:尊重历史,团结一切能团结的人。

为了让李宗仁彻底放心,周总理还特意让程思远回到他身边,帮他写稿子、处理事务,完全按照他过去的老习惯来,给足了面子。

就在这次宴会上,周总理跟几位电影界的负责人聊天时,随口说了一句后来影响深远的话:“李德邻先生(李宗仁的字)这一生,有两件事很了不起,可以拍成电影。

一件是台儿庄大捷,另一件就是他今天叶落归根。”

这话,就像一颗种子,被在场的人记在了心里。

一晃二十年过去,到了1985年。

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全国上下都在回顾那段历史。

广西电影制片厂的导演杨光远和编剧陈敦德一合计,觉得时机到了,就把当年周总理提过的台儿庄给翻了出来。

剧本写好后,为了不出岔子,他们把能请的专家都请来了,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就是当年的亲历者,如今已是政协副主席的程思远。

程思远对这事儿上心得很。

他给剧本定了两个调子:第一,要拍出国民党官兵当年确实是浴血奋战了;第二,更要拍出咱们共产党人在那场战役中的大局观和宽阔胸怀。

电影在1986年紧赶慢赶地拍完了。

可片子送到北京,麻烦就来了。

几个审片的人看完直摇头,说这片子问题很大。

问题在哪儿?

说白了就一条:你这电影把国民党拍得太光辉、太英勇了,从李宗仁到下面的师长池峰城,个个都是英雄好汉,这不等于是在给对手脸上贴金吗?

有人话说得很难听,要求“大动手术”,把这些“美化”的段落全砍了。

眼看电影就要胎死腹中,厂里急了,赶紧组织第二次审片会。

这次,他们把程思远这位“尚方宝剑”给请到了现场。

放完片子,会议室里一片寂静,主持会议的领导把问题直接抛给了程思远:“程老,您是亲历者,您看,这部电影符不符合当年的历史真实?”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位老先生身上。

他没有激动地辩论,只是很平静地,把台儿庄战役的前前后后,他亲身经历的那些细节,一点点地讲了出来。

讲完之后,他下了个结论:“这部电影,拍得非常成功,很真实,也很感人。”

说到这儿,他顿了一下,补上了一句真正有分量的话:“我相信,这部片子不光大陆观众会喜欢,拿到海外去,也一定能引起轰动。”

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在场的所有人。

这已经不是一部电影好不好的问题了,而是上升到了国家统战的高度。

一部能真实反映全民族抗战的电影,对港澳台同胞、对海外的华人,那得是多大的凝聚力?

这不正是当年周总理争取李宗仁回国那盘大棋的延续吗?

领导当场拍板:同意上映!

不但同意,还给了特批,片头不用加语录,甚至连电影里蒋介石在徐州不顾日军轰炸、坚持指挥的镜头,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

《血战台儿庄》上映后,果然像程思远预言的那样,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

据说,片子辗转传到了海峡对岸,蒋经国也看了。

不久之后,台湾当局宣布了一项震动两岸的决定:开放台湾老兵返回大陆探亲。

那一年,隔绝了近四十年的回家路,终于通了。

陈敦德. (2008). 《剧本创作谈》. 《电影艺术》, (4).

杨光远. (1987). 《拍摄的前前后后》. 《当代电影》, (3).

李宗仁口述, 唐德刚撰写. (1988). 《李宗仁回忆录》. 广西人民出版社.

本文旨在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无任何不良引导意图。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来源:黜免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