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由导演卡先加执导的纪录电影《光之子》在第四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上荣获特别推荐剪辑。这个消息,让《追逐光的孩子:导演手记》中那些关于创作与坚守的文字,显得格外动人。
日前,由导演卡先加执导的纪录电影《光之子》在第四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上荣获特别推荐剪辑。这个消息,让《追逐光的孩子:导演手记》中那些关于创作与坚守的文字,显得格外动人。
生命的修行
《光之子》从筹备到选角,从拍摄到后期制作,历时3年半,最终从175个孩子当中选出1位主人公。总拍摄素材将近200个小时,最终成片100分钟。
简短的一段话,道出了一部纪录电影的创作历程。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名导演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卡先加在其文字作品《追逐光的孩子》序言中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电影,像个修心的媒介,摄他人,亦观自我。”这句话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跟电影没有一丝关联的人”,会如此痴迷于电影创作。
对卡先加而言,电影不仅是艺术表达的媒介,更是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途径。他在书中写道:“不知不觉中,电影已变成我生命当中一个亲密的朋友,它让我多了一个观察外部世界的窗口。”这种将电影创作视为生命修行的态度,让《光之子》成为一部闪耀纪录影坛的作品。
时光里的坚守
显然,很多人的才能都是在鼓励中慢慢被挖掘出来的。就像我,一路走来,总是被心存善意的人鼓励,惦念。我心怀感恩。
《光之子》的剪辑师Hurbert Hurger和兰周才让获得认可,让卡先加笔下充满挑战的剪辑过程再次跃然纸上。书中详细记录了跨文化团队的后期制作过程:所有的素材需要逐句翻译,30余人参与文本工作,团队核心成员在东京进行了长达四个月的后期制作。卡先加的内心有一种深深的使命感:如果《光之子》有所成就,说不定会带动藏地纪录电影的发展。
卡先加用他一贯的温暖笔触,描述了他和剪辑师Hurbert在剪辑间隙发生的令人动容的小细节:“我们边走边比赛吹口哨。他吹得比我好很多,有些得意,嘲笑我不是个好的吹口哨的人。紧接着,他的另一句话却像一股暖流涌进了我的心里,‘但是我觉得你是个好导演’。”这句看似随意的鼓励,道出了艺术创作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鼓励。而剪辑师的鼓励,无疑成为支撑卡先加继续前行的力量。
在等待中沉淀
2020年,我完成了《光之子》的后期制作,从此开始了漫长的上映等待岁月……内心难免会被一种强烈的空虚、失落、焦虑、孤独感充斥。于是,我时常与文字为伴,跟自己对话。
等待《光之子》上映的日子,卡先加一度陷入了迷茫。但他很快调整,利用那段时间“静下心来做了些工作,看了电影,读了书”。《追逐光的孩子》的文章雏形,也是在那个时期生根发芽的。
在等待中的沉淀与反思,让《光之子》获得了新的生命。他把剪辑好的版本发给生活在不同国家的前辈,其中也包括他的恩师万玛才旦。每月一次的剪辑讨论,前辈们的悉心指导,都让《光之子》日臻完善。
2024年10月,《光之子》在全国上映。《追逐光的孩子》也如约而至。
电影和文字作品,都在岁月沉淀中开始迸发出光芒。
时光深处的回响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束无形的光,而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追寻。
对卡先加来说,艺术创作是他心中的光。如今,《光之子》在珠海获奖,这束从高原升起的光,穿越千里,照进了更多人的心里。卡先加坦言:“这个奖项,属于为这部电影付出过努力的人,也包括像您这样让文字发光的编辑者。”
何其有幸,我们不仅是文字的守护者,更是这些光芒的见证者。
重读《追逐光的孩子》,这部文字作品的价值愈发凸显。它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一部优秀纪录电影的诞生过程,更在于展现了一个创作者七年光阴的思考和成长,以及如何在时光的淬炼中坚守初心。
来源:文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