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正明的证明》VS《震耳欲聋》:7.4分之下,新意败给了套路?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22:34 1

摘要:今年惨淡的国庆档,勉强矮子里拔高个儿的两部《毕正明的证明》和《震耳欲聋》,豆瓣评分都是最高的7.4分。但两部都看过了以后,我觉得明显是前者更有新意更惊喜。

大家好啊,我是小希。

今年惨淡的国庆档,勉强矮子里拔高个儿的两部《毕正明的证明》和《震耳欲聋》,豆瓣评分都是最高的7.4分。
但两部都看过了以后,我觉得明显是前者更有新意更惊喜。


后者的优势在于取了个好名字,还是有原型人物真实事迹的。
聚焦救赎弱势群体的主题,植入了各种社会议题比如金融P2P诈骗等等,还是流量小生檀健次主演,搁几年前也是大热的配置。
本来上映前声量是挺大,上映后虽然没什么差评,可也哑火了。
为啥呢?我看完了觉得不冤,主要还是比较套路化模式化,这几年的现实主义作品大多类似。

01 一部“正确”但不够“真实”的电影

主角是个功利讨生活的小人物,渐渐良心发现办了大事,中间经过内心挣扎,最后还是放弃利益选择了善良,正义战胜邪恶,皆大欢喜。

导演将所有能够调动观众情绪的社会热点都放进去,再加入爽文逆袭的模式,在完全没有现实逻辑的情境之中,达成小人物的精神胜利。

在其中能看到大量其它电影的影子,《不说话的爱》《向阳花》《第二十条》《草木人间》《健听女孩》……

精英利己--众叛亲离--幡然醒悟,主角垂头丧气时大家又良心发现来帮他,这种反转太多了都能猜到,徐峥不知演了多少。
一模一样的结构,换汤不换药的剧情。
聋哑人只是个皮,他们真正的困难没有拍出来。
不是说这样不好,关键是没什么新意。


主角coda(指聋哑人父母的健听子女)律师李淇是从底层向上攀爬的年轻人。
他渴望成功、愤怒上升通道封闭,他为融入社会变得圆滑利己,但底色仍有良善和对不公、对恶的反抗。
而这些年随着95后年轻人进入社会被毒打,渐渐都从小汤的理想主义变成理解了李淇的现实主义。
我认为一开始的李淇没什么问题,既然事情无法改变,那就争取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先吃饱饭最重要。
最后的结局反而太过理想主义了,也理解为了过审不得不这么编,一定要正向的结局。
但就是这样反而有失真实,让大家没那么被感染,共情。
所以就算没什么差评,热度也不高。

02 演员的努力与真实的“失语”

主角选了檀健次,看来是三十多的流量小生决心转型大屏幕,和出品方想要破圈赢得年轻群体的心达成了一致。
檀健次六边形战士演技自然没得说。
就是这么漂亮清秀的小伙子演一个混成这样、在社会灰色地带游走的老油条律师有点说不过去,感觉有不少容易的多的路可以选择哈哈。


影片也有很多这种电影里的熟人脸。
反派的黄毛小混混竟然是宁桓宇演得,真没看出来。
好几年前看他演一个《无名之辈》里的叛逆富二代高中生就留下很深印象,很有演戏天赋啊。
反正歌手路也不顺,完全可以重点转向演员发展啊。
潘斌龙的小人物,王砚辉的大反派,也都很出彩。
还有又发现了一个未来可期的电影脸小花兰西雅。

影片取材自CODA律师张琪的真实从业经历。
电影中的核心案件,犯罪集团诱骗聋人家庭抵押房产,贷款做理财,就来自张琪律师处理过的“豆某房屋买卖合同无效案”。
原型案件中,一个由听人与聋人组成的犯罪团伙以"借款"为名,诱骗近30名聋人将房产过户至指定代持人名下,再通过抵押贷款套现,导致受害者在法律意义上丧失房产所有权…
只不过,原型故事没有电影那么节奏明快、峰回路转,而是漫长而磨人的三年拉锯战。
事实上在法律界,一直有着这样的认知,聋人作为成年人,卖房的合同是他自己签的,那他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但张琪认为,这就是聋人的尴尬处境。
他们和精神病人或智障残疾人不同,在法律层面,他们有行为能力,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他们又和听人不太一样,一刀切显然并不合适
他们当中,很多人文化程度不高,认知水平也相对较低,甚至缺乏基本常识,更不用说复杂的金融知识了…
他们缺乏防范意识,对诈骗手段的认知也不足,很容易轻信他人,特别是其他聋人,非常容易被骗子盯上。
当他们受骗后,又往往缺乏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因为沟通困难,在相关案件中,律师跟聋人沟通花费的精力,相当于其他人的至少两倍。
而根据中国聋人协会的数据,我国聋人超过了2700万,但专业手语翻译不足1万人,手语律师可能只有20多位。
这种巨大缺口,使聋人在司法程序中,常常成为“沉默的被告”。

03 无声世界的“隔绝”,才是震耳欲聋的呐喊

还有一个更让人痛心的现象,聋人群体本身经济上就很困难,他们有着强烈的想要改善境遇的想法,所以在被骗时,往往会投入全部积蓄,甚至举债投入。
片中李淇的抗辩之所以动人,是因为点破了聋人真实的困境:隔绝
语言不通在聋人和听人之间隔出了真空罩,这些细节对减刑有多重要,聋人不知;他们的无助无奈,听人不懂。
当他们的苦难不被看见,善良不被听见,就愈发容易坠入被误解的深渊。
这简直就是一个地狱闭环:越底层,越想改变命运,越难抵抗诱惑,越贫穷,获得信息的渠道越狭窄,越容易被欺骗

当然,电影还是有一些高光的地方。
公认最精彩的一场电梯戏,是李淇终于从地摊所攀上权贵,律所搬到了国金大厦的32楼,迎来事业高峰,做上了塔尖上的律师。
靠装聋作哑收获名利的他,选择留在高档写字楼,而有良心的律师小汤,决定此刻走出去。
两人就在铺着木板的电梯轿厢里,上上下下,彼此拷问。电梯,成了一个悬浮的审判庭。
一个人说: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利益交换,弱肉强食。
另一个说: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则,是公平与正义。

这何尝只是两个人的争执?这分明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利己的现实与理想的良知在激烈交锋。
他们喊出了某种现实:一只蚂蚁蹲在地下室说话,楼上没有人能听得见。
这不仅仅是为聋人群体发声,更是为所有在现实中感到无力与失语的普通人,发出的一声呐喊。
这更是电影主创在为我们发出质问:
我们的社会真的关心边缘群体,底层大众吗?
为何这个社会,守住底线的好人往往清贫,为何对苦难装聋作哑者却可能成为“精英”?
生理层面的聋哑不可怕,精神上的自我阉割才恐怖。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来不是看有多少座高楼大厦,有多宽的马路,路上跑着多高级的车,也不是看手机支付多便捷,人们多有钱…
而是取决于,整个社会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


某种意义上,《震耳欲聋》想讲的不仅仅是一个律师的灰度人生,也不只是一群聋人的权力失语,更是无数普通人面临的阶级壁垒、呼唤的社会正义。
就像影片最后李淇不再追求32楼的成功,而是活出另一种“人样”——
对眼前的苦难不视而不见,对社会的不公勇于发声,才真正回归有良心有底线、精神健全的人
现实主义的最大魅力就是无数个细节堆起的动人之处:悄无声息,却震耳欲聋。
点个在看,要实现社会真正的公平和正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真正地发声和被倾听。

来源:恩小希的轻愈食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