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7路巴士》讲的是真事。1978年,巴塞罗那。一辆47路公交车硬是开进了被城市遗忘的角落——托雷巴罗(男爵塔)社区。
今天聊聊西班牙电影《47路巴士》。
片名El 47 / The 47(2024)。
《47路巴士》讲的是真事。1978年,巴塞罗那。一辆47路公交车硬是开进了被城市遗忘的角落——托雷巴罗(男爵塔)社区。
托雷巴罗的人,是外地来的移民自己一点点建起来的家。它离市区远,没人管。路是泥巴路,一下雨就烂糟糟。
人们得踩着泥坑去远处打水。出门得爬又长又陡的坡。政府说,这路又窄又危险,公交车不能开。托雷巴罗和巴塞罗那,像是活在两个世界。
改变这一切的,是位老公交司机,曼诺罗·维塔尔。他把车开进了自己住的贫民区。
电影没故意卖惨。它就拍这里平常的日子。
曼诺罗的妻子卡门在破教室教孩子。窗户漏风,孩子们轮流用手堵着洞。女儿乔安娜在合唱团唱歌,总担心爸爸的事,唱跑了调。邻居家着火,消防车卡在山脚上不来,大家只能一桶桶接水,眼睁睁看着火烧光一切。
这些零零碎碎,说的是一件事:托雷巴罗的人不要可怜,要“被看见”。他们也是巴塞罗那的人,也该有条能走公交车的路。
曼诺罗不是天生的英雄。他就是个普通人。
他原来也只是个普通司机,方向盘旁放着老婆孩子的照片。穿工装,扣子都扣得严严实实。
他试过守规矩。去市政府交申请,跟当官的讲道理。换来的只有搪塞。
后来,他和朋友夜里去市政厅墙上涂鸦。两人费劲,只写下:“托雷巴罗也是巴塞罗那”。
直到邻居家烧光了,他看着消防车干瞪眼进不来,才明白:守规矩帮不了他们。
他做了件大事。开着47路巴士,直接冲回了托雷巴罗。
车轮碾过熟悉的烂泥路。引擎轰响,社区的人从屋里跑出来,追着车跑,又叫又跳。
那会儿,巴士不只是车,是他们要尊严的旗子。曼诺罗不是想当英雄,他只是不想自己的家再像个被遗忘的角落。
电影里的对手也拍得有意思。
它没把官员拍成纯粹坏蛋。有的官在曼诺罗面前叹气,说自己也无奈。警察也不是铁板一块,查问乔安娜时,会偷偷放她一马。
这让故事更真。在一个体制冷冰冰的社会里,真正的阻力不是某个坏人,是体制的不作为。谁都能说“我没办法”,用习惯的冷漠推脱,觉得“边缘人就该在边上待着”。
曼诺罗要打破的,就是这种惯性。
但真实历史里,曼诺罗是工会的人。那次“抢车”,是大家伙儿一起谋划的行动。
电影却只盯着他一个人讲,把工会背景模糊了。这削弱了工人运动本来的集体力量。电影使劲突出个人英雄主义,主要是为了戏好看。但这同时,也冲淡了劳工斗争真正的意义。西班牙工人委员会(CCOO)去年就抗议,说电影抹掉了组织的作用。导演没吭声。
现实比电影残酷得多。快五十年了。2024年,巴塞罗那用曼诺罗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公交站。2025年,托雷巴罗还是因为有人偷电缆,老是停电。
基础设备这么脆弱,暴露了系统性的管理缺失。搞个纪念仪式这种表面文章,换不来真正的改变。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老百姓才真是能忍。他们对苦日子的承受力,让人吃惊。这种忍耐不是麻木,是没资源、没话语权逼的。一个人反抗代价太大,集体行动又因为社会分裂搞不起来,他们只能低头活着。47路巴士曾经载着希望冲过泥泞,可终点站,还是望不到头的漫漫长夜。
电影拍了个英雄,却藏起了众人的抗争。
来源:影之青春续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