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澎湖海战》电影引发的讨论,触及了历史评价中的几个核心问题。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义是明确的,但历史人物的评价却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辩证分析。
当历史照进现实,我们需要的是辩证的智慧,而非简单的非此即彼。
《澎湖海战》电影引发的讨论,触及了历史评价中的几个核心问题。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义是明确的,但历史人物的评价却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辩证分析。
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而需要我们具备“了解之同情”,在理解历史复杂性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不是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当枪使。
我知道现在不少台湾人有可能会共情郑氏台湾,毕竟历史经纬有点类似,但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重复,我们看问题应该辩证一点。
郑成功收复台湾具有明确的历史正当性,其功绩理应被两岸人民共同纪念。
1659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海路北上,一度包围南京,但由于战术失误和轻信清军诈降,最终被清军反击,损失惨重,被迫退回厦门、金门根据地。
南京战败后,郑成功意识到在大陆难以立足,急需寻找新的根据地,1661年,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击败了占据台湾的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纳入中国版图,这一功绩永远值得肯定。在明室倾覆、清军入关的背景下,郑氏政权以“反清复明”为旗帜,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延续汉族正统的意义。
然而,历史是发展的。随着清朝逐渐统一中国大陆,建立全国性政权,郑氏政权的性质也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到郑经、郑克塽时期,台湾郑氏集团实际上已演变为一个地方割据政权
这一判断基于几个事实:郑经时期曾提出“仿朝鲜例”,试图将台湾变成“不剃发、不登岸”的藩属国,这已经背离了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清廷平定三藩之乱后,已成为全中国的合法政权,郑氏割据台湾不利于国家的完整统一。
因此,对郑氏政权的评价应当历史地、发展地看:郑成功是民族英雄,但后期的郑氏集团确实演变成了需要统一的地方割据势力。
然后说施琅施琅的历史评价确实存在争议,但这正是历史复杂性的体现。施琅原是郑成功部将,后因个人恩怨降清,这一行为在传统忠君观念下确实值得商榷。
然而,评价历史人物不应仅从个人品行出发,更要看其历史行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大势。施琅收复台湾,客观上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防止了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危险——换句话说,如果施琅不收复台湾,当时的台湾很可能像菲律宾那样被来自西方的殖民势力占领,或者形成长期割据局面,这将给中国的国家统一造成更大障碍。
因此,对施琅的评价应当超越简单的“忠奸”二分法,看到其行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国家统一的积极意义。
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朝代更迭和民族融合,但“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线。无论是汉族建立的王朝,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只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都应得到历史的客观评价。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平定台湾割据势力,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这一行为本身具有历史正当性。我们今天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就是要超越历史上的民族隔阂,形成各民族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共识。
历史的经验证明了,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任何时期、任何形式的割据分裂行为,都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基本出发点。
流传最广的是“驱除鞑虏”这种宣传文案了,目前电影团队的官方预告片主要标语是:统一台湾,势不可挡。
然后不到24小时,网络上就流传出了“驱除鞑虏”之类的言论,甚至有人公开扬言要抵制这个电影,理由是反侵略……这理由,用脚趾头想也知道这明显是反串黑,甚至可能是台湾网军自导自演的谣言,目的是抵制该电影,并且我可以很肯定的说,他们抵制的不是清朝,而是抵制统一。
如果真的如我猜测这般,相信会有人受到法律制裁。
当然,这些东西不归我处理,我只能发表发表意见。
我想说的其实是这种言论背后透露出的矛盾:清朝在当下的网络语境当中,基本快被划归为“鞑虏”和外来入侵者的代名词了,这背后有过去几百年历史学者的观点问题,也有当下一些别有用心者故意带节奏——明摆着嘛,现在的台湾就是当年那个台湾嘛,那现在的大陆是不是当年的鞑虏呢?
明白这些人用心有多险恶了吧?
清朝在漫长的中华历史当中,有其历史罪责,比如前期的破坏文明传承,闭关锁国,后期的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总体上阻碍了中国跟上时代潮流,应当承担其历史责任。但其也有过维护国家统一的贡献,比如统一台湾,比如收复新疆,清朝事实上为中国奠定了现在的疆域基础。
我们当然希望国家过去可以一直延续科技领先,甚至自主或受西方启发,提前两百年实现资产阶级革命,但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假设,特别是看封建大一统王朝,我们需要有辩证的眼光。
一旦片面看待这一问题,就很容易被人带上民族分治的错误路线上,而一旦走上那条路线,那中国就是无限可分的,先从民族分,再从地域分,再从语言文化分……这里我就不过分展开了,只要看到结果就行了,原南斯拉夫和原苏联的例子就摆在眼前。
历史不是简单的道德判断题,而是需要辩证看待的复杂命题。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功,郑氏后期割据是过,前者是大义问题,后者也是大义问题。
施琅叛主是过,收复台湾是功,前者是私德问题,后者是大义问题。
清朝统一台湾是功,后来的一系列历史错误是过,前者是大义问题,后者也是大义问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最高原则。
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义应当坚持,对历史时期、历史人物的评价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有其整体和局部的区分。
但无论如何,不应该轻信一些网络谣言,替人放炮,还帮人数钱。
来源:包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