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野芒、茅善玉来闵行包馄饨,这碗《菜肉馄饨》即将上桌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18:01 2

摘要:“阿姨,来尝尝我包的馄饨,到时候记得来看电影。”10月28日,电影《菜肉馄饨》主创人员走进马桥华润有巢公寓社区,向居民们送上刚刚煮好的馄饨,并为电影进行宣传。

“阿姨,来尝尝我包的馄饨,到时候记得来看电影。”10月28日,电影《菜肉馄饨》主创人员走进马桥华润有巢公寓社区,向居民们送上刚刚煮好的馄饨,并为电影进行宣传。

当天,社区居民不仅见到了制片人顾晓东,导演吴天戈,演员周野芒、茅善玉等,还在上海电影之城“电影进社区” “我们的节日·重阳”活动现场,通过美食品鉴、沪语文化互动等形式,感受到了以“馄饨”为纽带所传递的浓浓生活温情。

电影《菜肉馄饨》改编自金莹创作的同名小说,讲述了退休工人老汪为了让儿子小汪早点结婚生子,在爱人素娟的启发下,去公园相亲角给儿子物色一名婚恋对象。过程中,老汪结识了老金、美琴、阿芳等人,自己也无意中卷入情感漩涡。为何以一碗普通的菜肉馄饨为名?“因为它代表了上海人最熟悉的味道,是家的味道、外婆的味道,也是隔壁邻居家厨房飘出的香气。”制片人顾晓东表示,常出现在“老汪”家里的这碗馄饨,是上海人从小到大离不开的食物,也承载了上海的生活气息和文化记忆,是一种市井烟火气。在居民郭阿姨的家里,菜肉馄饨是冰箱里的常备食物。在她的记忆里,小时候在弄堂里,家里包完馄饨后,总会与邻居家一同分享,“无论是张家姆妈,还是李家婆,大家的关系在一碗碗馄饨中变得更加亲近,那热气腾腾的香味,这么多年一直没忘”。生活中的很多时候,菜肉馄饨也代表着团圆的喜悦。对于富文苑的潘叔叔来说,家里包起菜肉馄饨,就代表孩子们要回来了,“孩子们一般周末会回家吃饭,我们便会包一些馄饨,荠菜肉馅馄饨是家里人最喜欢吃的,如果没有,便会选择白菜或青菜为馅”。作为一部沪语电影,《菜肉馄饨》几乎凑齐了半个上海滩的熟面孔。周野芒与潘虹饰演一对夫妻。沪剧名家茅善玉在片中饰演“美琴老师”,讲究生活品质又带点文艺气质。还有陈国庆、王琳等演员参演。除了为居民送上自己包的馄饨,演员周野芒也分享了影片中老汪这一角色:“他是一位退休工人,不粗鲁、不张扬,也不醒目,平易近人。但在千千万万的人里,越是像这样普普通通的人,反而越有一点点代表性。生活中没有那么多波澜起伏,我所表演的,不过是生活流程中的一段寻常故事。”在拍摄《菜肉馄饨》时,沪剧名家茅善玉却在说上海话时遇到了些小波折。常年在剧场舞台上表演的她,声音的穿透力很强,但面对电影镜头,她则需要做出调整:“舞台上的表演方式与电影镜头中不一样,它是在演一种生活,像日常聊天一样,所以在表演的过程中,我在不断调整,也一直在与剧组的其他演员学习。”茅善玉还提到了自己拍摄的沪剧电影《敦煌女儿》。在这部电影里,她不仅是主演,还是制作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茅善玉表示:“电影拍摄的过程非常辛苦,但永久保留了一个舞台形象,一切也都值了。”演员们不仅面对镜头说沪语,在镜头之外,导演吴天戈与他们讲戏时,也使用上海话。他与居民们分享道:“这是自己第一次执导沪语电影,在拍摄过程中,本来只是与演员这么交流,但后来,摄制组很多非上海的工作人员也开始主动学习上海话,他们认为沪语很好听,这让我非常感动,沪语也因为这部电影,在片场内外焕发出活力。”主创们从银幕走向社区,亲手为居民奉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馄饨,正是这部电影“接地气”精神的最佳体现。这种“零距离”的互动,不仅让艺术创作回归到市井烟火之中,也让影片所讲述的关于家、关于邻里温情的故事,在现实生活里找到了最真切的回响。通过这样走进社区、贴近普通人的宣传,电影不再仅仅是影院中的光影艺术,更成为连接人与人、心与心的一座温暖桥梁。电影将于11月15日率先在江浙沪地区上映。活动现场,主创们还抽选了部分幸运观众,送出了首映礼电影票。不少居民表示,虽然没有抽中,但等电影正式上映时,一定第一时间带上家人去电影院观看,特别是家里的孩子,让他们感受沪语的魅力。舞台之外设置了互动体验区,活动邀请了来自壮族、朝鲜族等家庭代表,展示本民族特色馄饨,提供试吃并讲解饮食文化。在创意手作区内,居民在剧中同款的透明雨伞上写下重阳节祝福语,传递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记者:刘成荣部分供稿:马腾平
初审:方佳璐复审:方雨斌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来源:今日闵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