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斩获金爵影帝的黄晓明新片《阳光俱乐部》在2025年10月25日全国上映,口碑两极、三天票房仅419万,主创在杭州与成都持续路演,现场直面争议与提问
斩获金爵影帝的黄晓明新片《阳光俱乐部》在2025年10月25日全国上映,口碑两极、三天票房仅419万,主创在杭州与成都持续路演,现场直面争议与提问
这是黄晓明主动选题、买下相关小说版权后与导演魏书钧合作的项目
他想走出过往的舒适区,把镜头对准特殊群体与普通家庭的真实生活,剧本也更明确地落在母子关系与“如何在困境里彼此照亮”这条线上
说白了,这不是一部靠噱头吸引注意的片子,它试图温柔地靠近那些平常不被看到的人
为贴近角色,他在杭州弯湾托管中心与特殊孩子共同生活近一个月
我更愿意把这段经历看成是一次把身心“调到同频”的过程
路演当天,弯湾的老师和孩子们到了现场,大家叫他“明明同学”
一个“大朋友”朝他喊了一句“还记得我教你英语吗”,他脱口而出“Apple”,简单得几乎有点傻气,却让人心软
换句话说,角色的很多细节,不靠技巧,靠日常
他还增重约30斤,让身形和步态更接近角色
这类调整,在镜头里不只有视觉效果,更像一种自我约束,提醒演员把表演的力度收回来,避免过度设计
更扎心的是,增重之外,他把很多与妈妈相处的小动作、小停顿,都从学校里观察来的真实关系里捞出来,片中的吴优不会突然变成“励志模板”,他更像你每天在街角遇见的那个人
影片在杭州多地拍摄,基地在萧山,莫干山、杭州市区和市郊都有取景
导演魏书钧的解释挺直接:一二月份开拍,要的是绿意与生活气息
片头贾樟柯饰演的“蔡博士”出现的那场戏,就在莫干山完成
城市的冷感被树林里的潮湿空气抵消了一些,杭州这座城的性格,也在片子里悄悄“打底”
路演回到杭州,“故地重游”的仪式感被黄晓明做得很足
他穿着当时的戏服出现,边派糖边说“祝大家甜甜蜜蜜”
如果你坐在后排,能看到有人把糖往包里塞的时候忍不住笑了一下,这些小反应让现场的温度很真实
更重要的是,他在台上谈到角色,语速慢了一些,不像宣传话术,更像复盘生活里的一个同学
故事说的是吴优,一个过了不惑之年却保持孩童心智的男人
吴优的故事指向母子之爱和如何在困境里自我照亮
他加入一个叫“阳光俱乐部”的成功学组织,甚至成为“高级合伙人”,母亲沈丽萍却不幸重病
哥哥吴迪是医生,选择尽力“按流程”救治,吴优走了另一条他坚信的“心里的阳光”之路
说白了,影片并不把答案讲死,它只是把每一个选择摆上桌子,然后让你去感受这种家庭内部的拉扯
在奖项层面
凭这部片子他拿到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这枚奖,是对角色完成度的肯定
随后
他又入围今年的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
奖项有时像印章,告诉你这条创作路径是被同行承认的
但另一边,现实很快把冷水浇下来
上映三天票房仅419万,业内预测最终难破千万
这组数字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很多人在问,为什么“奖项加持”挽不回票房颓势
影片口碑两极,正向评价聚焦温暖与细节,负向评价指向剧情和风格
有观众觉得它是“计算精密的冲奖作品”,把技巧铺得太整齐;
也有人说细节真实、情感克制,像一封写给普通人的小信
换句话说,这部片子成了一个讨论“文艺片如何在艺术与市场之间找平衡”的窗口
10月28日,团队把路演开到成都
在太古里百丽宫影城的交流现场,有特殊孩子的妈妈向黄晓明致谢
那一刻大厅有点安静,几位年轻观众悄悄把手机放下,认真听完她的几句简单话
“成都造”影视作品的讨论也被推到台前
据介绍,影片由多家成都影视企业联合出品,部分观众把这次尝试看成城市影视产业在作品类型上的一次伸手
把镜头往外推一点,行业的风向也在变
公开报告显示,2024年以来广电视听行业整体向好,2025年前三季度卫视微短剧播出数量与收视规模显著增长,电视剧与文艺节目、纪录片的收看数据也在上扬
行业数据提醒我们,观众的注意力在被更碎片化的内容重新分配
说白了,大屏和小屏不是对立,它们在同一个时间争取同一批人一天里有限的空闲
文艺片面对的是更窄的入口,问题就来了,怎么让作品既保持风骨,又不在入口处把观众拒之门外
创作层面的指路明灯并不神秘
导演孔笙的看法很朴素,精品创作要守住初心,尊重观众与艺术表达,用真诚回应时代
编剧梁振华直言,当下创作常被“供需逻辑”反向牵引,创作者容易落进“安全叙事”,想象力被压缩
归根到底还是剧本和真诚决定作品的生命力
这话听上去有点老生常谈,但在《阳光俱乐部》身上,恰好是一面镜子,照出它的亮点与短板
对比两部被反复提起的案例,能看得更清楚
《健听女孩》让真实听障演员参与,把特殊家庭日常与青春成长的普遍主题融合,既拿下专业奖项,也赢了市场与口碑
它的做法是把“特殊”拉回日常,把“普世”放在前景
另一部《小小的我》更接地气,不靠泪水灌溉,把脑瘫患者家庭的真实生活一点点铺开
它证明了特殊题材不必靠堆砌煽情取胜,贴近生活的温度会自己传过来
从这两个案例往回看,我们会问,《阳光俱乐部》在叙事密度、节奏与情感的“握手”上,还有没有更松更好的打法
回到黄晓明这次的表演
他的选择是往里收,把情绪的峰值降低,让角色的童真与固执呈现得更稳定
这是一次从外形到心态的整体迁移,不能只看增重这件事
现场交流时,他说片中很多和妈妈的互动,源自在学校里观察到的孩子与父母的真实相处
我相信观众能感到那种不易察觉的轻微停顿与眼神的躲闪,它们比“爆哭”更能把人拉进故事
更扎心的是,当你意识到这些细小的质感是从现实里借来的,你也会更愿意把耐心留给片子
当然,市场的挑战不会因为真诚就自动消失
当微短剧在电视端迅猛增长,文艺片在院线的“注意力成本”只会上升
这意味着片方在宣传与路演的策略上要更灵活,内容上也许要更果断地让叙事集中,把“温暖内核”更早、更清晰地递到观众手里
观众不是不愿意接受慢节奏,而是希望慢得有意义
说到底,影院里那两个小时要给他们一个能记住的当下
我总觉得,《阳光俱乐部》有一条不该被忽略的价值线
它把目光放到特殊群体与普通家庭的缝隙里,愿意用朴素的镜头去观察
在杭州的绿意与成都的街巷之间,它搭起一座桥,让讨论从演员的奖项延伸到城市的产业,再落回我们每个人面对亲情与困境的方式
下一步,它要回答的也许是如何让这条温暖的线更紧扣观众的呼吸
如果艺术与市场无法一次握手成功,那就用更多真诚与更好的剧本再约一次
来源:潘君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