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今天带女儿坐地铁,人非常多,女儿走到一个座位前,仰着头说:我想坐着,我累了。
在外面吃饭,听到隔壁桌一位妈妈和朋友吐槽:
“我今天带女儿坐地铁,人非常多,女儿走到一个座位前,仰着头说:我想坐着,我累了。
我女儿的声音很响亮,整个车厢的人都能听到,我很确信,那个女的,听到我女儿的话了。
但接下来,周围看手机的人依旧看着手机,望窗外的人依旧望着窗外。
好像谁都没有听见一个孩子直接的请求。
现在的人真的很冷漠,给一个6岁小孩让个座怎么了……”
最后,这位妈妈总结:让座不是别人义务,虽然地铁上没人给我女儿让座,但我却想谢谢他们,给我女儿上了一场“被拒绝”的课。
上周遇到了一模一样的场景。
小女孩一直说想坐,大家没反应,她接着说:为什么别人可以坐?
她妈:你有座位的时候,别人是不是也站着?
然后小女孩不说话了,一句制服。
真的,不得不承认,妈妈的那句话让我(以及附近的人)爽到了!
妈妈清晰明了的解释和换位思考,旁人听了也舒服,真的很棒。
我发现,有些人究竟什么时候才能意识到,除了你自己,没人会喜欢你的孩子。
这位妈妈根本不认为,她女儿这一行为,就是大家都讨厌的熊孩子行为。
没有引导孩子的“社交礼仪”,而是直接忽视了女儿的粗鲁,和对别人命令式的态度。
你女儿直接大声说:我想坐着,我累了。
我也想说,上了一天班的我比你还累,我也想要坐着呢。
要是我小时候,用这种命令式和长辈说话,我妈会给我一个大鼻窦。
遇到这种没礼貌的女孩,我会默认没有在和我说话,会选择无视。
倒不是让不让、计较不计较的问题,主要是听着让人有种“让也不舒服,不让也不舒服”的感觉。
如果遇到小女孩软糯糯地对我说:阿姨,我有点累,可以让我坐一会吗?
我肯定会让,还会很开心。
其实真正觉得,让座不是别人义务的父母,一般都会制止孩子“大声”“直接”的诉求,直接跟孩子提出解决方案。
我带孩子坐公共交通,我闺女说出累了的时候,我要么会抱起闺女,要么会尽可能地安抚她:再坚持一下,很快就到家了。
因为我觉得,本身让座,就是来自别人的善心,不能强求。
反正,不会关注到周围人是否沉默、是否冷漠。
小孩子在想让别人给她让座的时候,既不加“称谓”,也不说“请”,也不说“谢谢”。
直接就是一个命令式的,没头没尾的一句“我想坐着,我累了”甩在人家脸上,这谁能乐意让座啊?
生活中,你有没见过这样的孩子。
比如在公共场合大吵大叫、疯跑乱窜,撞到别人也不说“对不起”。
在景区、公园随地大小便、乱扔垃圾……
有人觉得这些都是小事:
孩子就是调皮了一点; 小孩子没有恶意的;他们还小,长大了不就好了……
可我想说,这些点点滴滴的琐事背后,藏着的是一个孩子的教养和素质。
比起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有远见的父母,会更注重孩子的教养。
人无教养,一眼看出,没教养的孩子,多半有4种明显的表现。
一、跟别人说话,没有礼貌
正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个案例,孩子的那句“我想坐着,我累了”,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命令式的宣告。
这在公共规则里,就是一种失礼。
至少和别人说话之前,要根据年龄身份礼貌称呼对方。
在公共场合,一个清晰的带有“请”和“谢谢”的请求,才是真正的礼貌。
孩子的“直接”很可爱,但社会的规则教会我们,礼貌是打通边界的钥匙。
比起“直接表达”,孩子更需要学会的是:礼貌表达。
二、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在图书馆或电影院, 孩子大喊大叫,追逐打闹,父母却选择视而不见。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缺乏“公共场所自我”。
孩子不能遵守社会规则,完全随心所欲。
通常是因为,父母没有给孩子从小建立清晰的规则意识。
是因为孩子第一次在电影院大声吵闹时,你没有制止。
不妨教孩子一句:我们到公共场合,需要保持安静,这是对别人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三、从不道歉和感谢
有一次在小区里,遇到一个小男孩,他撞到了别人,头也不回地跑走了,妈妈跟着后面说,“我家孩子不是故意的。”
却没有要求儿子停下来,给别人道歉。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外控型人格。
父母过度保护孩子,导致孩子害怕承担后果,习惯性将错误归咎于外部,从不自我反省。
孩子不小心打扰到了别人,一定要教他及时道歉,学会礼貌用语“对不起”“不好意思”“我不是故意的”。
四、不讲文明
孩子在公园乱扔垃圾、瓜子壳,你不管不教。
孩子就不会知道什么是讲文明,缺乏对环境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这也是孩子“自我中心”行为的延伸,认为会有人给自己收拾垃圾。
孩子不讲文明,父母要做到以身作则的榜样,随身携带垃圾袋,告诉孩子垃圾要随手扔进垃圾袋、垃圾桶里。
很多人都说,教养的核心在于“教”和“养”,是一个言传身教、春风化雨的过程。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要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父母对待朋友、家人、陌生人的态度,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有些行为,父母不约束,他们就会习惯成自然;
有些道理,父母不教,他们永远学不会。
为人父母,对孩子最大的负责任,是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的人。
来源:棉花糖妈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