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祖宗十九代》到《绝顶富贵》,看郭德纲电影为何屡战屡败?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20:20 1

摘要:郭德纲拍电影拍到观众都摇头,他还在用90年代的老脑筋琢磨,以为随便糊弄下就能卖钱,可票房惨得连麻花都比不上,这思维不赶紧换,电影还能翻身吗?

郭德纲拍电影拍到观众都摇头,他还在用90年代的老脑筋琢磨,以为随便糊弄下就能卖钱,可票房惨得连麻花都比不上,这思维不赶紧换,电影还能翻身吗?

郭德纲的思维还停留在90年代,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电影失败到哪儿了,比麻花的电影还不上档次

说起郭德纲拍电影这事儿,可真是让人有点哭笑不得。

咱们得从根儿上捋一捋,他的那套想法,感觉还牢牢卡在九十年代没出来呢!

这就好比现在大家都用智能手机了,他还在那儿捣鼓大哥大,整个儿一“经验主义陷阱”,根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最明显的就是他对电影失败那个轻飘飘的态度,你看啊,像《祖宗十九代》票房才1.69亿,《相声大电影之我要幸福》更惨,只有1790万,这成绩放现在绝对算惨淡了吧?

结果你猜老郭怎么说,他居然坦言自己“没上心”,觉得电影就是个“随便拍也能卖钱的生意”!

好家伙,这话说的,跟现在专业的电影工业逻辑完全对不上号啊。

人家天津师范大学的陈立强教授早就点明了,现在的观众多理性啊,你没点真材实料,根本站不住脚。

再说他拍电影的手法,也还是老掉牙的套路。

《祖宗十九代》里,新华网都批评了,尽是什么“斜眼捕头”、“红脸蛋丑角”这种香港无厘头玩剩下的东西,这种“卖丑”的笑点,现在观众早就不买账了。

可他新片《绝顶富贵》看样子还是走“武侠喜剧”的老路,跟2010年那部票房才798万、豆瓣只有3.9分的《三笑之才子佳人》简直一模一样。

这说明啥,说明他压根没察觉市场变了天。

他老用说相声的思维来拍电影,结果拍出来的东西就像几个小品硬凑在一起,《祖宗十九代》把五个段落生拼硬接,根本谈不上啥电影叙事,这可不就是思维僵化的铁证嘛!

说完思路,咱再瞅瞅他手底下的班子,问题更大,简直是编剧、策划、经纪三个环节要啥没啥。

先看编剧这块,短板太明显了,基本就是靠段子堆砌。

给德云社写《万春逗笑社》的编剧,之前根本没弄过情景喜剧,一直写甜宠剧的,结果剧情弄得碎得没法看。

这还不是个别现象,老郭自己导的《祖宗十九代》,剧本大纲一个星期就搞定了,你说能精细到哪儿去?

主线乱糟糟,因果逻辑都理不顺,连主角为啥穿越都懒得解释。

你再对比一下开心麻花,人家《夏洛特烦恼》先在话剧舞台上磨了三年,反复测试观众反应;《半个喜剧》也是从成熟话剧改过来的,有专业的编剧团队托底。这一比,结果就太鲜明了,德云社的电影豆瓣评分常在2.5到4分之间挣扎,开心麻花早期的片子基本都7分以上。

然后是策划和经纪,这方面德云社更是没啥市场意识,简直浪费了好资源。

策划上,他们的作品总跟主流审美隔着点儿啥,《绝顶富贵》这名字,跟之前那个《相声大电影之我要幸福》一样,透着一股直愣愣的粗糙感。

你看人家开心麻花的《夏洛特烦恼》、《驴得水》,名字既有文学味儿又容易传播。

更麻烦的是经纪体系,澎湃新闻都报过,德云社还是老一套的师徒制管理,既没有独立的内容制作团队,出了事也不会危机公关,所以艺人负面一桩接一桩,像张云雷调侃事件、陈霄华那事儿,都在不断消耗品牌信誉。

反观开心麻花,通过“话剧到电影”的产业链规划,硬是把沈腾他们打造成了国民级的喜剧明星,这就是专业团队的本事。

最要命的是导演的错位,郭德纲非得自己当导演,这感觉就像是没抓住重点。

人民网2017年就说了,德云社影视搞不好的核心,是缺乏对电影产业的认知和人才积累,根本不是谁当导演的问题。

事实也证明,就算请了专业编剧,比如束焕花了五年给岳云鹏写的《鼠胆英雄》,最后也因为故事散、逻辑弱导致票房不行。

这说明啥,说明没有专业的团队在后面撑着,再好的本子也白搭。

咱光看片名,就能感觉出差距。

《绝顶富贵》这名字,直接把德云社的创作格局暴露了,这种拜金式的直白命名,比开心麻花落后了不止一个档次。

人家的《夏洛特烦恼》,用人名加情感矛盾点题;《驴得水》用隐喻制造悬念,片名和内容、观众期待扣得准准的。

德云社呢,还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相声大电影之我要幸福》直接把类型和主题挂脸上,《祖宗十九代》强调噱头,《绝顶富贵》更是赤裸裸宣扬金钱,完全没理会现在观众其实更期待那种有点高级感的喜剧。

这种定位的差别,直接反映在市场表现上。

开心麻花的《夏洛特烦恼》,当初要啥没啥,硬是靠口碑发酵挣了14亿票房;而德云社的《相声大电影之我要幸福》,上映六天票房才1660万,排片率从11.1%哗啦一下掉到4.8%。

这事实不就摆在眼前吗,那种低俗直白的定位,市场早就已经不认了。

来源:听海说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