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三年来这已经不是黄晓明的第一次失利,细数下来已是他第六部市场反响惨淡的作品,但这次的失败尤为值得关注,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残酷现实。
精心编排的感动,终究敌不过真实的力量,电影市场的游戏规则已经彻底改变。[作揖]
黄晓明这次真的摔疼了,他的新电影《阳光俱乐部》上映两天票房仅四百多万,预计总票房难破千万,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影院排片被砍到不足1%,片方不得不提前将电影上架视频平台,这就跟在电影还未下映时就承认了失败没什么区别了。
近三年来这已经不是黄晓明的第一次失利,细数下来已是他第六部市场反响惨淡的作品,但这次的失败尤为值得关注,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残酷现实。
为了这部影片,黄晓明几乎动用了自己在娱乐圈的全部人脉,从肖战、赵丽颖到杨紫、刘亦菲,半个娱乐圈的明星都站出来为他呐喊助威,这样的阵容放在几年前,票房破亿简直易如反掌。
黄晓明为《阳光俱乐部》付出了巨大心血,他为角色增重30斤,刻意抹去明星光环,认真观察和模仿心智发育迟缓人群的举止神态。
在银幕上他成功呈现出一个成年人躯壳里住着孩童灵魂的状态,表演获得了不少影评人的认可。
他在宣传期打出了一套“温情组合拳”,发布会上他提及已故外婆时哽咽落泪,表达遗憾影片未能早日上映让外婆看到。
随后,团队又放出他与儿子小海绵在片场的温馨互动视频,展现慈父形象。
一切努力都与电影关注特殊人群和生命关怀的主题高度契合,按理说这么全方位的宣传攻势,加上明星朋友圈的集体助阵,影片至少应该激起一定水花。
现实却残酷得让人瞠目,上映后影院上座率惨淡,售票软件显示大量空座,豆瓣评分一路跌至5.2分,超过60%的观众给出三星以下评价。
最常见的批评是:“不知道电影在讲什么”和“无法与角色共情”。
一部文艺片正常的市场反应不应该是这样,就好像一场系统性的溃败,问题不在于影片“太文艺”,而在于它试图将文艺包装成商品,却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讲好一个能让观众共鸣的故事。
当《阳光俱乐部》票房遇冷的同时,纪录片《看不见的顶峰》却凭借真实和克制,收获了四千万票房。
同样风格冷峻的《河边的错误》更是拿下两亿票房,这两部作品没有豪华明星阵容,也没有大规模宣传,却靠扎实的内容赢得了观众。
这一冷一热的对比,得出一个明明白白的结果,电影市场的游戏规则已经彻底改变。
过去看电影是一种仪式,是逃离日常生活的出口,现在观众在短视频平台只需几分钟就能获得情绪刺激,何必花两个小时去影院忍受情感悬浮的表演?
当观众的注意力被算法切割成碎片,电影就要提供比短视频更浓烈、更完整、更不可替代的体验,不然它只是“可被替代的内容”。
现在的观众进入影院前会自问:“这部电影值得我花时间金钱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再大的明星阵容、再感人的宣传噱头都无法说服他们打开钱包。
真正能在寒潮中存活甚至茁壮成长的,是那些回归内容本身的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通过扎实的故事和精良制作,创下超过50亿的票房奇迹,衍生品收入更是可观。
开心麻花的《二手杰作》以黑色幽默和现实关怀,首周票房破亿。
观众不是不爱看电影,只是不爱看“不好看”的电影。
《河边的错误》中有一句台词:“他不是疯子,只是没人听他说完。”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却能直击人心,因为它触动了每个人都被误解的体验。
而《阳光俱乐部》的问题就在于,观众能看到角色的痛苦,却不知道他为什么痛苦,没有共鸣的情感表达,再用力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黄晓明的团队已开始接触现实题材电视剧本,或许是条明智的出路,电视剧节奏更宽容,叙事空间更大,角色有更多时间慢慢成长,与观众建立情感连接。
对黄晓明而言,他需要的不是再减三十斤,而是重新学会“不表演”,观众已经厌倦了“毁容式演技”的套路,厌倦了明星们为证明自己而刻意“自虐”的表演,他们想要的是真实的人物可信的情感。
这场失败不应是黄晓明个人电影生涯的终点,而应成为一个反思的起点,对整个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分水岭时刻,标志着靠明星效应和宣传噱头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的时代已经结束。
面对这样一场声势浩大却结果惨淡的“演出”,网友们的评论一针见血,纷纷指出了问题的核心。
“真正能打动观众的,从来不是虚伪的技巧,而是百分之百的真诚,用诚意对待每一个故事,才是唯一的出路。”
“明星组团站台有啥用,电影不好看请谁来宣传都是白搭,现在的观众精着呢,早就不是看明星脸买单的年代了,黄晓明这次真是面子裡子都输光了。”
“说实话他演技有进步,至少这次不油腻了,但剧本太拉胯演员再拼命也救不了,导演会不会讲故事才是关键,别总甩锅给观众不懂艺术。”
“看到带孩子宣传那段就无语,父爱是很感人但这是电影宣传不是亲子综艺,把私生活当卖点,反而让人觉得是在打感情牌。”
“两天票房400万笑死人了,我们小区电影院都没人排片,想捧场都找不到地方,片方心里没点数吗,这质量还好意思上院线。”
“现在电影票这么贵,随随便便就要四五十,花这个钱不如去吃顿好的,除非是《流浪地球》那种水准,否则绝对不进电影院当冤大头。”
“他这几年拍啥扑啥该反思下了,总是挑战高难度角色,不如先演好普通人,建议回去拍电视剧磨练下,《大汉天子》时期多灵啊。”
“最烦明星卖惨说多努力,增肥三十斤也好晒黑也好,这都是演员本职工作,观众凭什么为你的努力买单,我们要的是好作品。”
“同期《河边的错误》也是文艺片,人家怎么就能卖两亿,别怪类型要怪就怪作品本身,好电影观众自然愿意买单,这届观众不背锅。”
“看到半个娱乐圈转发宣传就更反感了,这分明是绑架式营销,好像不捧场就是不给面子,我们普通观众可不吃这套人情债。”
“现在电影成本动不动几个亿钱都花在哪了,据说黄晓明片酬就要八千万,有这钱不如好好打磨剧本,请便宜点的新人演员说不定效果更好。”
“流媒体上线才是正确选择,这种质量的电影本来就不该上院线,以后建议片方先网络试水,别总想着割韭菜。”
“观众真的觉醒了吗我看未必,流量明星的烂片照样有人捧场,只是这次玩砸了希望这次惨败能给行业敲响警钟。”
“他最大的问题是选片眼光太差,总想靠文艺片拿奖证明自己,结果两头不讨好,放下身段拍点商业片不丢人,至少对得起投资人。”
“最可怜的是幕后工作人员,演员片酬照拿亏的是制片方,建议以后实行票房分成制,扑街了大家一起承担,看谁还敢随便接烂片。”
“说句实在的中国观众已经够宽容了,好莱坞烂片在国内照样扑街,国产烂片还能靠情怀骗点票房,这次事件说明观众的忍耐到头了。”
“电影票价比国外还贵质量差这么多,与其抱怨观众不支持,不如想想怎么提高行业水准,什么时候烂片能自然淘汰,电影市场才算成熟。”
“这次惨败反而好事,让那些靠明星、靠营销的片方看看,观众不再好骗了,希望这是质量时代的开始,不是又一个轮回。”
“建议明星们长点心吧,观众记录着你每部作品,靠热搜维持的热度迟早消散,作品才是硬道理其他都是虚的。”
“其实挺佩服黄晓明敢接这种角色,至少比那些只演偶像剧的强,但艺术不是有勇气就行,还得有实力,希望他下次选个好本子。”
“从投资角度就该知道这片必扑,小众题材加上过高成本,明摆着收不回本,电影是艺术也是生意,片方不能光做梦不考虑市场。”
你认为一部电影值得花钱观影的最重要标准是什么?是扎实的剧本、真实的表演、创新的叙事还是能引发共鸣的情感?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信息来源:快资讯
来源:三楼的泡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