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阳光俱乐部》就要上映了,观众等这一天等了一年多,去年这部片子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露面时,金爵奖最佳男演员的荣誉被黄晓明收入囊中,这事儿让不少人把这部片划进了“必看清单”。
《阳光俱乐部》就要上映了,观众等这一天等了一年多,去年这部片子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露面时,金爵奖最佳男演员的荣誉被黄晓明收入囊中,这事儿让不少人把这部片划进了“必看清单”。
我其实早关注过导演魏书钧的作品,他之前的几部长片,比如《野马分鬃》,总带着股反戏剧化的劲儿,镜头里藏着对社会结构的清醒讽刺,看的时候会觉得“冷”,但又忍不住琢磨背后的意思。
《阳光俱乐部》是他第四部长片,刚听说这片风格变了的时候,我还挺意外毕竟和旧作比,它表面上满是温暖和轻松,甚至有点童话般的治愈感。
可真翻来覆去想了想,这不是简单的风格突变,更像是一次复杂的进化。
这片里藏着温情、真诚,也没丢了荒诞和讽刺,是个多层的复合文本,根子上还是魏书钧一贯的视野和态度。
就拿蔡博士主导的“阳光俱乐部”来说,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在戳现代社会里那些空洞的励志文化,可和他以前的片子不一样。
这次的讽刺没往戏谑和迷茫里走,反而在尖锐的观察和温暖的人文关怀之间,找着了一个平衡的点,这个平衡点找得妙,让片子既不缺深度,又多了能让人共情的温度。
而让这种风格进化落地的,恰恰是黄晓明对主角吴优的塑造,吴优是个智力停留在孩童时期的中年人,和母亲相依为命。
本来想单纯把吴优当成需要照顾的角色看,可看着看着发现,他反而成了别人生活的“支撑”这种设定其实挺打破固有印象的。
他就像一面镜子,用自己的纯粹,照出周围“正常人”世界里的复杂、脆弱和荒诞。
面对成功学大师蔡博士时,他毫无保留的信任,反倒把那些浮夸理论的荒谬放大了,看的时候会笑,但笑着笑着又觉得有点扎心。
对母亲呢,他的依赖和爱里没有一点成年人的算计,那种纯粹的母子羁绊,很容易让人想起最本真的情感。
和哥哥吴迪的对手戏更有意思,吴迪是骨科医生,信的是科学和理性,可母亲患了绝症,理性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反倒是吴优那些看似天真的“救妈妈”计划,一次次撞开了哥哥的理性防线。
我以前总觉得“健全”和“缺陷”是分得很清的,可这片里,吴优的“缺陷”反倒成了力量,在理性没辙的时候,他那份本能的信念,成了更实在的精神支柱,最后还带着哥哥完成了互相救赎。
这种对“健全”和“缺陷”的颠覆,挺值得琢磨的,要把吴优演得这么可信,黄晓明背后做的准备可不少。
本来以为他演这种角色,顶多在外形上稍微调整下,后来才知道,他主动提出增重30斤,还说“胖能体现被关爱,也能带出角色需要的钝感”。
不光是胖,他还戴了不整齐的特制牙套,主动建议减少头发、加雀斑、画平眉毛这些都是在打破自己以前的英俊形象。
更重要的是,他去杭州的特殊人群基地待了一个月体验生活,不是光模仿动作,而是真去理解那些人的世界观和情感逻辑。
这种从外到内的准备,最后都落在了细节里:吴优说话、走路总慢半拍,那是角色和世界的隔阂。
下意识攥紧的双手,藏着他面对外界的紧张;语速缓、语调平,没有成年人的“话里有话”,反倒透着真诚;眼神干净得像孩子,偶尔仰着头看人,很容易让人卸下防备。
毫无疑问,他不是在“扮演”吴优,更像是“成为”了吴优,其实黄晓明的这种突破,也不是突然来的。
早年间他靠《大汉天子》《神雕侠侣》成了“英俊小生”,后来又被“闹太套”的梗缠了好久,那段时间能感觉到他挺焦虑的,总被外形和偶像标签绑着。
《中国合伙人》是个转折点,他演的成东青带着脆弱也带着坚韧,还敢用“中式英语”直面嘲讽,那回算是跳出了舒适区;后来《烈火英雄》又让他拿了金鸡影帝,能看出来他越来越敢丢开“偶像包袱”。
去年的《戴假发的人》更彻底,他演了个秃顶的律师,年龄跨度还大,算是彻底和以前的标签和解了。
如此看来,这次《阳光俱乐部》里的表演,不是偶然的爆发,是他十几年克服嘲讽和焦虑,一点点靠角色突破自己的结果。
《阳光俱乐部》最打动人的,是它没把吴优当成“被拯救者”,反而让他成了“拯救者”,这种视角里藏着真正的人文关怀。
而黄晓明呢,他用自己的准备和表演,让这个角色立住了,也让自己的演艺之路再往前迈了一大步。
来源:星河倾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