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上映的印度电影《乌里:外科手术式打击》(Uri: The Surgical Strike,下文简称《乌里》)以2016年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乌里军营遇袭事件为背景,展现了印军针对巴基斯坦境内恐怖分子据点实施的“外科手术式打击”行动。这部电影不仅在印度国内
本文共2811字
阅读预计9分钟
作者 | 南平
本期编辑 | 孔凌霄
本期审核 | 范家菀
图源:“南洋风云录”公众号
2019年上映的印度电影《乌里:外科手术式打击》(Uri: The Surgical Strike,下文简称《乌里》)以2016年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乌里军营遇袭事件为背景,展现了印军针对巴基斯坦境内恐怖分子据点实施的“外科手术式打击”行动。这部电影不仅在印度国内掀起了爱国热潮,还深刻反映了印度在面对克什米尔地区恐袭时的强硬立场和复仇心态。
2025年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帕哈尔加姆地区发生了一起造成26人死亡的恐袭事件,再次将印巴紧张关系推向风口浪尖。本文将结合《乌里》的叙事框架、印度当前的战略环境以及帕哈尔加姆恐袭的背景,探讨印度可能采取的报复巴基斯坦的策略。
一、《乌里》的叙事框架与印度的心态
《乌里》基于2016年9月18日印度乌里军营袭击事件改编。该事件中,四名武装分子潜入印控克什米尔乌里的印度陆军军营,杀死19名士兵,引发印度全国震怒。电影通过主角维汉·谢尔吉尔(Vihaan Shergill)领导的特种部队行动,展现了印度以精准、快速的跨境打击报复恐怖分子的决心。影片中的“外科手术式打击”强调有限规模、高效执行和避免全面战争,反映了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战略理念:以军事行动震慑敌方,同时在国际社会中维持道德制高点。
电影的叙事核心在于塑造一种“以牙还牙”的国家形象。维汉的个人复仇动机与国家利益交织,呼应了印度民众对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的普遍愤怒。影片上映后票房突破3.7亿人民币,成为2019年宝莱坞最卖座的电影之一,显示了印度社会对强硬反恐政策的广泛支持。这种心态在2025年的帕哈尔加姆恐袭后依然明显,印度政府和民众对巴基斯坦的指责迅速升温,要求采取果断行动的声音不绝于耳。
二、帕哈尔加姆恐袭与印巴局势升级
2025年4月22日,帕哈尔加姆发生针对游客的武装袭击,26人丧生,袭击者被指与“抵抗阵线”组织有关联,印度政府迅速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宣布暂停《印度河水域条约》,关闭边境口岸,并驱逐巴基斯坦外交人员,而巴基斯坦则以关闭领空和陆地边界作为回应,警告任何改变印度河水流的举动将被视为“战争行为”。
帕哈尔加姆恐袭是印巴在克什米尔问题上长期对立的缩影。克什米尔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一直是两国冲突的焦点,边境实控线附近的交火和恐袭屡见不鲜。印度认为巴基斯坦通过支持武装组织(如虔诚军)在印控克什米尔制造动乱,而巴基斯坦则否认直接参与,强调克什米尔人民寻求“自决”。帕哈尔加姆袭击的特殊性在于其针对平民游客,激起了印度国内的强烈反响,印度政府现在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必须展现强硬姿态。
三、印度的潜在报复措施
结合《乌里》的叙事逻辑和当前局势,印度对帕哈尔加姆恐袭的报复可能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在军事层面,印度或将再次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
《乌里》中描绘的跨境突袭行动是印度近年来反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乌里军营遇袭后的报复行动中,印度特种部队越过实控线,摧毁了多个武装分子据点,宣称无己方伤亡。
此次帕哈尔加姆恐袭后,印度采取类似行动的可能性很高,比如派遣特种部队或使用无人机实施精准打击。这种行动的优势在于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避免全面战争,同时向国内民众展示政府的果断态度。为配合空袭,印度可能利用电子战系统先行发动网络攻击,干扰巴基斯坦防空雷达。
然而,与2016年相比,2025年印军面临的军事环境更为复杂。巴基斯坦约70%的武器装备已实现“中国化”,包括先进战机和防空系统,印度的装备优势不再明显。此外,巴基斯坦军方已公开警告印度可能的军事行动,自2025年4月22日至5月5日,印巴实控线附近的轻武器交火至少发生43起,显示双方均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因此,印度若选择军事打击,必须确保行动的隐秘性和高效性,否则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
(二)在外交层面,印度或将推进削弱巴基斯坦形象的叙事框架
《乌里》中虽未直接展现外交手段,但现实中的印度常通过外交孤立巴基斯坦来施压。帕哈尔加姆恐袭后,印度已暂停《印度河水条约》,此举被巴基斯坦视为“战争行为”。印度可能进一步推动国际社会对巴基斯坦的制裁,特别是在反恐融资和武器扩散领域。比如,印度利用其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影响力,促使该组织根据巴基斯坦政府的行为及国内国际环境变化,重新评估继续为巴基斯坦发放贷款的可行性。印度或将在联合国和其他多边平台上指责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试图削弱巴基斯坦的国际形象,将其塑造为一个恐怖组织支持者。
(三)在经济层面,印度继续对巴基斯坦施加限制
近日,印度持续加强对巴基斯坦的贸易限制,通过控制印度河水系上游水资源流向施加压力。尽管《印度河水条约》长期以来维持了双方在水资源上的合作,但印度近年来多次威胁修改或废除该条约。帕哈尔加姆恐袭为印度提供了新的理由,但随着巴基斯坦主要农业区——旁遮普平原的用水高峰期及下游居民在炎热夏季用水高峰期的到来,印度控制上游水资源可能引发巴基斯坦的强烈反弹,甚至导致水资源矛盾升级为军事摩擦。
(四)在涉恐情报层面,印度或将加强国际合作
在《乌里》中,印度情报机构在锁定恐怖分子据点时发挥了关键作用。帕哈尔加姆恐袭后,印度可能加大对巴基斯坦境内恐怖组织的监控,通过与美国、以色列等国的情报合作获取更多信息。此外,印度可能加强对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反恐行动,增派安全部队,升级监控设备,以防止类似袭击再次发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乌里》通过艺术化的叙事,将复杂的克什米尔问题简化为“正义的复仇”,而现实中的印巴冲突远比电影复杂,涉及历史、宗教、地缘政治和核威慑等多重因素。帕哈尔加姆恐袭再次提醒我们,克什米尔的和平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而非单方面的军事或外交对抗。印度若选择类似《乌里》中描绘的“外科手术式打击”,可能在短期内平息国内愤怒,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相反,长期对话、反恐合作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可能是更可持续的路径。印度和巴基斯坦作为南亚两大强国,理应以更成熟的方式处理分歧,避免将克什米尔变成无休止的战场。
来源:南亚研究通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