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拿了影帝却救不了票房”,近期黄晓明主演的新片《阳光俱乐部》上映2天票房仅400万,让“他或许不会再拍戏”的猜测在粉丝圈悄然蔓延。这部承载着他金爵奖影帝光环的作品,不仅没能借奖项东风打开市场,反而因惨淡成绩将其职业生涯的困境推至台前。
“拿了影帝却救不了票房”,近期黄晓明主演的新片《阳光俱乐部》上映2天票房仅400万,让“他或许不会再拍戏”的猜测在粉丝圈悄然蔓延。这部承载着他金爵奖影帝光环的作品,不仅没能借奖项东风打开市场,反而因惨淡成绩将其职业生涯的困境推至台前。
为了这部电影,黄晓明几乎动用了半个圈内人脉——肖战、赵丽颖、刘亦菲等顶流明星纷纷为其站台助力,从宣传期的互动到首映礼的捧场,声势堪称近年国产片里的“排面级”。可即便如此,影片上映后依旧难逃“叫好不叫座”的魔咒,400万的票房连制作成本的零头都难以覆盖,与他此前《中国医生》《烈火英雄》等作品的市场表现形成鲜明反差。而这一切,被不少观众归咎于他多年未变的“演技标签”。
“演什么都像黄晓明”,这是网友对他最犀利的评价。从早年霸总剧里的“邪魅一笑”,到近年正片中的刻意沉稳,他的表演始终难以摆脱“油腻感”的争议。即便凭借《阳光俱乐部》中的角色拿下金爵奖影帝,仍有声音认为“奖项是对角色适配度的认可,而非演技突破性的证明”。这种固化的表演风格,让观众逐渐失去新鲜感,也使得影片缺乏口碑发酵的核心动力。
除了演技争议,两段备受关注的感情也被认为是消耗他路人缘的关键。与杨颖从“世纪婚礼”到低调离婚的全过程,曾长期占据娱乐头条,过度曝光让部分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而与叶珂的恋情传闻虽未公开官宣,却频繁因路透和话题登上热搜,被质疑“靠感情博热度”。两次感情经历叠加,让他从“国民男神”逐渐沦为“话题体质”,路人对其作品的关注也慢慢偏移到私人生活上。
如今,《阳光俱乐部》的票房失利,让“黄晓明是否会息影”的讨论愈发激烈。粉丝担忧他会因市场反馈不佳失去信心,路人则认为这是行业对“流量型演员”的正常筛选。但客观来看,票房并非衡量演员价值的唯一标准,影帝荣誉也证明了他仍有塑造好角色的能力。若想打破当前困局,或许需要他跳出舒适圈,用更具突破性的作品重塑口碑,而非依赖明星助力或话题热度。毕竟,观众最终为电影买单的,永远是故事与演技本身。
来源:老王侃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