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种综合了影像、声音的特殊艺术传播形式,电影在社会生活中一直具有着特殊的地位——其不仅能够娱乐大众,还可以传递社会价值观、引发社会讨论,作为社会情绪的“晴雨表”与思想解放的“催化剂”,电影甚至会对社会舆论和文化氛围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一种综合了影像、声音的特殊艺术传播形式,电影在社会生活中一直具有着特殊的地位——其不仅能够娱乐大众,还可以传递社会价值观、引发社会讨论,作为社会情绪的“晴雨表”与思想解放的“催化剂”,电影甚至会对社会舆论和文化氛围产生重要影响。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娱乐选择不多,去电影院看电影无疑是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中最为重要的选项。在当时,虽然一些早期拍摄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仍深受人们喜爱,但一些新电影作品则承担起思想破冰,反思历史、关注现实,推动社会观念进步等作用,时常引起全民讨论。另外,电影就其大众娱乐载体特质而言,也在迁移模糊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如《庐山恋》的爱情表达突破传统,《小花》的叙事创新颠覆认知,其台词、配乐甚至主角穿搭都会成为社会潮流。
在当时,吉林市的电影放映场所的权属比较复杂,既有市电影公司管理的影院,也有市演出公司管理的剧场,还有很多工厂、学校管理的文化宫和俱乐部。但电影发行则由市电影公司负责,因此能够比较全面地统计出影片上映情况。在市电影公司的大事记中,从七十年代末开始,某些年份就对放映超过千场的电影进行记录,如1977年,映出超千场的就有《永不消逝的电波》《洪湖赤卫队》《三进山城》等三部优秀国产电影。1978年,映出超千场的国产电影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刘三姐》、《红楼梦》(上下集)。
1979年,市电影公司没有记载上映超千场的统计数据。其实许多人都没有忘记这一年最具轰动性的电影——《叶塞尼娅》、《冷酷的心》等墨西哥影片。在当时的吉林市,各影院加班加点增加演出场次,人潮汹涌之势远非《小花》等优秀的国产电影可比。这些引进片更凭借感人的故事情节和演员卓群的风采,一举改变了人们对进口电影——“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的不良印象。
1980年,放映超千场的影片有国产电影《四零五谋杀案》和引进电影《佐罗》。其中阿兰德龙扮演的蒙面侠客形象一下子让孩子们迷上了各式各样的“蒙面”形象。
尽管《佐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观众的审美情趣仍停留在东方韵味之上。到了1981年,称霸吉林票房的是《神秘的大佛》和《白蛇传》。其中《白蛇传》为戏曲电影,在赞许李炳淑、方小亚精湛的京剧表演技艺之余,更有人称其“像把一幅很美的山水画做成了那种3d效果的图的感觉。改变了很多空间和时间,很新颖但是不得不说还是京剧舞台平面的效果更精髓”。
1982年,没有直接记录统计数据,但从年度记事中可知:五月首轮放映的《牧马人》共映出1335场,观众109万人次,电影公司片租收入14.2万元;七月,《少林寺》共公映,共映出2352场,观众近197万人次,电影公司片租收入30余万元。记录中用盛况空前作为评价,可见其火爆程度。
受电影《少林寺》影响,武打片开始大行其道。1983年,放映超千场的电影有:《少林寺弟子》、《武林志》、《武当》——三部电影都是“武打片”。1984年,放映超千场的五部电影《岳家小将》、《自古英雄出少年》、《忍无可忍》、《白发魔女传》、《少林小子》也全部为“武打片”。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从这时起,港台片及中港合拍片凭借其洞悉市井人情的艺术魅力,以及灵活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始称霸内地影坛——不仅引领着观众的审美走向,还顺势将缺乏创新的国产电影边缘化,更借当时管理略显粗放的时代特色,为随后录像厅崛起和电影院衰落埋下了伏笔!
纵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吉林市电影票房各年魁首,可谓与中国的时代发展进程同步,其承前启后的演进,更是那个新旧碰撞、催生变革的年代一抹不容忽视和忘记的缩影。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分享您对那个年代的观影记忆!
来源:吉林乌拉永昌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