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故事片怎么拍?从《九叔》到《黑镜》,网络故事片能复制成功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1 18:53 1

摘要:9月15号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开了个座谈会,正式把这个概念抛了出来;到了9月30号,8月的剧集备案公示一出来,好家伙,足足68部网络故事片立项了。

2024年9月这一个月,影视圈里出了个新名词“网络故事片”。

9月15号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开了个座谈会,正式把这个概念抛了出来;到了9月30号,8月的剧集备案公示一出来,好家伙,足足68部网络故事片立项了。

我一开始还以为这是完全全新的东西,特意去查了官方给的定义:每集60分钟以上,最多上中下3集的剧情片。

有意思的是,这次备案的68部全是1集,没有一部是2集或3集的。

再翻备案名单的时候我发现,以前常见的“网络电影”类别没影了,再看这些网络故事片的制作方,好多都是之前做网络电影的公司。

这换汤不换药的操作,行业里人其实都门儿清说白了,这些项目大概率就是之前的网络电影,换了个“网络故事片”的名头重新备案而已。

本来想找几个真正按“1-3集”新定义做的原创项目看看,结果问了圈里的朋友才发现,目前还真没有多少公司把这种新形态当重点来做。

大家对这个品类的创作可能还没摸着脉,比如单集60分钟以上、最多3集的篇幅,到底能拍出啥不一样的东西,现在也就停留在想的阶段。

不过有一点很明确,网络故事片肯定不能走以前网络大电影的老路。

以前的网大大家也知道,整体造血能力不行,艺术上也没啥太高的上限,基本就是居家看的“B级片”,这些年市场规模也一直在缩。

现在换了新名头,要是还按老路子来,肯定立不住脚。

网络故事片要想吸引观众,甚至破圈,就得在思想、剧情、制作这几方面都往上提,不然观众凭啥买账?

其实现在不少剧集和电影口碑不行,问题就出在这“加减法”上。

有的剧集加太多没用的内容,水得不行;有的电影减得太过,故事都没讲明白。

网络故事片既然是电视剧司提出来的,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它是为了响应“丰富电视大屏内容”的目标,想让剧集生态更多元点。

按这个方向想,本该让做剧集的人来“做减法”,把长剧集的思路浓缩到1-3集里,做出像海外那种迷你剧、单元剧的感觉,比如《无人生还》《黑镜》那样的,多带劲。

但理想归理想,现实情况不是这样。

从现在的产业情况来看,短时间内,网络故事片还得靠做电影的人来“做加法”。

就像这次备案的68部作品,基本都是网络电影改过来的,接下来第二批、第三批,估计也还是以前做网络电影的团队来挑大梁。

为啥会这样?因为让做剧集的人突然把习惯的“加法”改成“减法”,太难了他们平时做惯了几十集的剧,突然让缩成1-3集,跟让大象跳芭蕾似的,一时半会儿转不过来。

反倒是做网络电影的人,把70来分钟的片子拉长到60分钟以上,甚至扩展到两集,相对容易点,也更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

除了创作思路,排播方式也特别关键,这直接关系到创作者该怎么拍。

要是网络故事片只有1集,那排播就跟以前的网络电影没啥区别,一次性上线就行,以前那些经过市场检验的创作手法,接着用也没啥问题。

但要是2集或3集的话,排播方式就多了,比如全集一起上,隔一天上一集,或者周更,甚至隔几个月才更一集。

不同的排播方式,对创作的影响可太大了。

比如全集一起上,那故事结构咋安排?要不要在中间加个休息时段?要是周更,那每集结尾得留多大的钩子,才能让观众等一周还愿意看?

这些问题不想清楚,就算内容再扎实、拍得再精良,也可能落个“叫好不叫座”的下场。

就拿这次备案里的浙江东阳雪枫影业来说,他们备案了两部作品,《九叔之乱世浮生》和《九叔之义庄风云》。

光看片名就知道,这俩应该是一个系列的,主角都是“九叔”。

按说这两部完全可以凑成一部2集的网络故事片,要是剧情连着就是迷你剧,不连着就是单元剧,多好的创新机会。

但他们没这么做,而是分开备案成了两部1集的作品。

换我是片方,我可能也会这么选。

现在排播方式没定下来,要是做成2集,万一后面平台说要周更,观众看了第一集,等一周忘了剧情,那不就白忙活了?还不如分开备案,至少灵活,后面想怎么调整都方便。

这也能看出来,现在行业里对网络故事片的排播还没底,没人愿意第一个“吃螃蟹”,怕踩坑。

既然大家都在观望,那咱们不妨放开了想,不同排播方式下,网络故事片能玩出啥花样?要是全集一起上线,那其实就相当于给120分钟以上的电影加了个休息时段,这在印度电影和好莱坞早期的史诗片里很常见,比如《阿拉伯的劳伦斯》就有这部分。

这种方式不会打破电影的“减法思维”,反而能让创作者拍更宏大的题材以前网络电影受时长限制,很多题材不敢碰,现在能拍到120分钟甚至更久,空间就大了。

而且现在院线电影也有变长的趋势,今年国庆档的新片基本都超过120分钟,理论上把这些片子拆开,就能变成两集的网络故事片。

更有意思的是,这说不定还能让院线电影有新玩法,比如下线后推出导演剪辑版。

今年国庆档的《震耳欲聋》和《》,听说都有2.5小时左右的版本,看过的人都说,院线版剪了不少,对故事完整性、配角塑造影响挺大。

要是能借着网络故事片的名义放出来,既能让观众看到更完整的故事,片方也能再赚一波口碑,多好。

不过这有个前提,得有政策支持才行。

以前也有过类似的尝试,比如《一出好戏》下映后就出了六集的网剧版,但后来就没多少人这么做了。

而且广电总局之前也明确说过,电视剧不能宣传“完整版”“未删减版”这种概念,所以这事儿能不能成,还得看后续政策咋调整。

要是不搞全集上线,排播思路就得跟着变。

比如只是隔天上线,那还能试试连续剧情加休息时段的方式,观众忘性还没那么大。

但要是上线间隔按周算,甚至按月算,那连续剧情就不能搞了,这可是有前车之鉴的。

以前《赤壁》《太平轮》这些电影,拆成上下集上映,市场反馈都不咋地,就是因为观众等太久,忘了前面的剧情。

现在微短剧这么火,观众对连续剧情的耐心就更差了,隔一周再看,可能连主角叫啥都记不清了。

这种情况下,网络故事片就得换个思路,要么做成同一主角的两部曲、三部曲,要么就找更特别的关联方式。

比如诺兰的《黑暗骑士》系列,第一部讲布鲁斯・韦恩怎么变成蝙蝠侠,第二部小丑跟蝙蝠侠对着干,第三部蝙蝠侠隐退,主角的成长线很完整;但单看每一部,又都是蝙蝠侠跟一个反派的对抗,就算隔段时间看,也不影响理解。

这种模式其实特别适合以前网络电影里火的武侠片、动作片,整体讲主角的成长,每一集就拍他跟一个反派的较量,多省事。

还有一种玩法,能学HBO的《最后生还者》。

这部剧整体是乔尔护送艾莉横跨美国的故事,但每一集都是他们路上的一站,通过配角的故事讲末世里的人性。

网络故事片也能这么干,整体弄个公路片的架子,每一集拍主角遇到的一个事儿,甚至每一集的类型、风格都能不一样,多新鲜。

要是再大胆点,还能试试更特别的叙事方式,比如“共同空间不同主角”或者“同一故事不同讲述者”。

“共同空间不同主角”可以看《全城热恋》,整部电影都在一个城市里,讲了6组爱情故事;网络故事片能把这个拆开,两集或三集的故事、人物都是独立的,但都发生在同一个地方,这一集的主角,到另一集里当个配角或路人,几集串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同一故事不同讲述者”就更有意思了,远的能看黑泽明的《罗生门》,近的能看是枝裕和的《怪物》,同一个事儿,从不同人嘴里说出来,能看到不一样的真相。

要是网络故事片排播间隔长,用这种方式就像跟观众约了个猜谜游戏,每一集都能勾起观众的兴趣,还不用担心他们忘剧情。

说到底,网络故事片的创作,核心就是把“总时长宽裕”这个优势用好,同时别让集与集之间的间隔把观众弄丢了。

它不一定非得是多大、多长的故事,也能在叙事方式上玩点新花样。

现在这个品类还在起步阶段,大家都在摸索,但只要找对了创作思路和排播方式,未来肯定能拍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来源:乐娱侃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