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黄晓明新片3天票房仅419万,网友评价一针见血:空洞且无趣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7 13:46 1

摘要:要知道这可是拿过金爵奖影帝的作品,黄晓明为了它增肥30斤、跟特殊人士同吃同住一个月。

黄晓明的新电影《阳光俱乐部》大家都看了吗?

上映3天,票房才收了419万,预测总票房连千万都不到

这数字说实话,搁现在电影市场里,连点水花都算不上。

要知道这可是拿过金爵奖影帝的作品,黄晓明为了它增肥30斤、跟特殊人士同吃同住一个月

宣发时半个娱乐圈都来站台。

可观众不买账,网上吐槽声一片:故事空洞又无趣,看完啥印象都没有。

按理说,黄晓明好歹也是娱乐圈混了这么多年的老人了,到如今新片扑街扑成这样,这反差也太大了点。

曾经的一线明星,现在连票房都扛不动了?是电影本身不行,还是观众口味变了?还是黄晓明自己出了问题?

其实这不光是黄晓明一个人的坎,更像给整个影视圈提了个醒:靠名气,早就不好使了。

先来看看这票房数据,真是冷得让人打哆嗦。

《阳光俱乐部》上映第一天,票房才199万,第二天勉强爬到334万,第三天累计419万。

媒体预测总票房可能连1000万都过不了,啥概念?现在随便一部小成本网大,可能都能轻松碾压这数字。

更扎心的是,同期上映的电影里,根本没几个能打的对手。

除了重映的《长津湖》,就是一部日本动漫和一部国产低成本片。

结果呢?黄晓明这片子连张子枫的《下一个台风》都没干过,后者好歹还有点话题度。

说实话,我看到这数据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搞错了?黄晓明啊,当年《新上海滩》《神雕侠侣》哪部不是收视爆款?

电影《烈火英雄》还拿下过十几亿票房呢,可现在,连一千万都成了奢望。

有人说,是不是宣传没到位?可黄晓明为了这电影真是拼了老命:

增肥30斤、拉来半个娱乐圈帮忙造势、连自己老妈都请上路演了,还拍了7集短剧预热。

这阵仗,换别人早该爆了吧?可结果呢?观众根本不买账。

我觉得,这已经不是“运气不好”能解释的了,根本问题是:黄晓明这三个字,在观众心里已经没那么值钱了。

再说个对比吧。

导演魏书钧上一部电影《河边的错误》,朱一龙主演,票房3亿多,还拿了一堆奖。

同样是文艺片,为啥换黄晓明就崩了?难道真是演员的锅?

我觉得不全是,但黄晓明这几年选片的眼光,确实有点迷。

从《戴假发的人》到《最后的真相》,再到这部,扑街扑得一次比一次狠。

说白了,观众现在精着呢,不是你露个脸、卖个惨就能骗进电影院的。

电影票房差,总有两种声音:要么说观众没品味,看不懂文艺片,要么说电影本身不行,配不上票房。

影片讲的是黄晓明演的“吴悠”,一个有认知障碍的成年人,用快乐疗法帮患癌母亲对抗病痛的故事。

题材其实挺暖心的,有点像韩延那套“死亡中找希望”的路子。

黄晓明在片里确实努力了,增肥30斤,脸圆乎乎的,笑起来挺憨厚,总算没了霸道总裁的油腻感。

导演魏书钧也不是新手,前作《河边的错误》还被夸有深度。

可网友为何会说这片子:空洞且无趣?我琢磨了一下,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剧本太散。

喜剧和煽情戏衔接生硬,一会儿让你笑,一会儿又强行灌鸡汤,观众情绪跟不上。

第二,主题模糊。

想讲亲情吧,又扯上成功学组织“阳光俱乐部”,想批判现实吧,又没深入挖掘,最后变成四不像,啥都想沾点,啥都没讲透。

第三,表演虽然努力,但不够打动人。

黄晓明这次演技在线,可总觉得缺了点灵魂。

比如他演“孩子气”的纯真,更多是靠外形变化,比如胖了、衣服土了,而不是眼神或细节。

对比一下《我不是药神》里王传君的病弱形象,或者《八角笼中》王宝强的底层挣扎,差距就出来了。

其实这种现实题材,最怕的就是“假大空”。

观众现在更爱看真实、接地气的故事,比如《热辣滚烫》里普通人逆袭,《消失的她》里悬疑反转。

而《阳光俱乐部》呢?设定挺沉重,但表达太轻飘。

就像有人吐槽:“看了半天,只觉得导演在自我感动,观众却在打哈欠。”

黄晓明为啥混成这样?我觉得不是偶然。

他这几年的轨迹,简直像坐过山车,2019年的《烈火英雄》,票房16亿,还拿了金鸡奖影帝。

可从那以后,他主演的电影几乎全军覆没:《最后的真相》5000多万,《戴假发的人》400多万,现在这部又扑。

电视剧呢?《潜行者》《玫瑰之战》评分一路走低,唯一出圈的是离婚后的绯闻八卦。

说白了,黄晓明陷入了“实力配不上名气”的怪圈。

早年他靠《大汉天子》这种正剧起家,后来却沉迷于霸道总裁人设,《锦绣缘华丽冒险》里动不动脱衣秀肌肉,油腻标签贴得死死的。

虽然后来靠《鬓边不是海棠红》去油成功,但观众记忆最深的还是“我要我觉得”这种综艺梗。

他选片眼光飘忽,一会儿秃顶大叔,一会儿认知障碍患者,看似转型努力,实则没找准定位。

有人说,是时代抛弃了他。

我觉得不全对,不是时代变了,是观众成长了,现在大家更看重剧本和演技,而不是明星光环。

黄晓明呢?演技忽高忽低,好的时候能拿影帝,差的时候像在走过场。

而且他太多精力分散在综艺、恋情炒作上,比如和叶柯的绯闻三天两头上热搜。

久而久之,观众自然觉得:这人除了八卦,还有啥?

黄晓明的遭遇,其实给整个娱乐圈提了个醒:光靠明星刷脸的时代过去了。

十年前,请个流量明星,票房可能稳了一半。

但现在?《消失的她》靠剧本杀反转爆火,《孤注一掷》切中诈骗社会议题,连《封神第一部》都得靠工业化制作和新人演员突围。

反观黄晓明这种老牌明星,如果还抱着“我是大腕”的心态,迟早被淘汰。

还有文艺片市场,不是观众不爱看深刻题材,而是你得拍得“好看”。

《河边的错误》能成功,是因为它用悬疑包裹人性,《热辣滚烫》能卖座,是因为贾玲的减肥励志真能共鸣。

而《阳光俱乐部》呢?打着现实主义的旗号,却没戳中普通人痛点。

比如“用快乐治癌症”这设定,听起来美好,但现实中谁信?观众要的是共情,不是童话。

还有宣发问题。

黄晓明这次虽然卖力,但方法老了,请明星好友站台、和网红跳舞,看似热闹,实则没触达真实观众。

现在爆款电影都是靠短视频发酵、话题营销,比如《孤注一掷》的“诈骗工厂”片段刷屏抖音。

而《阳光俱乐部》的宣发,还停留在“卖惨卖努力”的旧套路里。

最后说句扎心的:观众其实很宽容。

只要你拿出好作品,比如《我不是药神》、《八角笼中》等好片子,大家照样买单。

怕就怕明星自己沉迷过去辉煌,不肯面对现实。

结语

聊了这么多,其实挺感慨的。

黄晓明从当年家喻户晓的“杨过”,到现在新片票房惨淡,背后是整个娱乐行业变迁的缩影。

观众变了,市场变了,光靠刷脸、炒话题已经行不通了,说到底,演员还得靠作品立身。

黄晓明这次扑街,算是个警钟,不管曾经多红,要是跟不上时代,迟早会被遗忘。

最后想说,希望未来能用实力重新赢回掌声,毕竟,娱乐圈最不缺的就是奇迹,对吧?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阳光俱乐部》

来源:水生烟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