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听老辈唠嗑说,毛主席时代代,只要捧上工作这饭碗,一辈子都端得稳稳的;毛主席给的,那是金饭碗加铁保障。那会的工人、农民干活有奔头,心里特踏实;真的是这样吗?
听老辈唠嗑说,毛主席时代代,只要捧上工作这饭碗,一辈子都端得稳稳的;毛主席给的,那是金饭碗加铁保障。那会的工人、农民干活有奔头,心里特踏实;真的是这样吗?
70年代的“铁饭碗”是千人抢、万人争的香饽饽,司机、售货员、邮递员等职业风光无限,却也暗藏关系横行、思想懒散的弊端。如今看来它既是避风港,又是创新枷锁——给你一世安稳,也框住一生可能。
1970年代的中国,由于物资相对匮乏,米、面、油等生活必须品都是凭票供应的。在那个年代有一份工作不但能端得牢、吃得饱,还能让亲戚邻居羡慕得两眼发光——这就是“铁饭碗”。
一提“铁饭碗”,天南地北都能炸开锅。有人说,捧起了“铁饭碗”就像是拥有了“长期饭票”,生活稳如泰山,一辈子不怕没饭吃;也有人不以为然,觉得铁饭碗就是混日子的代名词。想想那时候,司机、供销社售货员、邮递员、电影放映员、食品公司杀猪的,这些今天看似平凡的职业,却是万人争抢、地位不俗的香饽饽。有的人花光家里全部关系、找遍亲戚朋友、托了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只为进单位端个“铁饭碗”;也有人压根看不上,觉得当工人比啥都踏实。可谁又真正看清了“铁饭碗”的门道?“铁饭碗”,真的是人人向往的“金山银山”吗?里面到底藏了多少门道,谁能说得明白?
咱们不妨把“铁饭碗”的故事摊开来,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细细来回味一下,弄个明白!
70年代汽车驾驶员
70年代汽车驾驶员
比如,开车的司机,绝不是现在滴滴打个单就上路那么简单。那会儿汽车是稀罕玩意,一辆车能顶半个家的家庭财产。司机不仅要会开,还得懂修,出个小故障都是自己捯饬,要求是一个多面手。
公社供销社售货员
再说供销社售货员,那可是“门儿清”的活,紧俏物品每天从他们手里过。米、面、油、盐、肥皂、牙膏都得凭票供应,不是你有钱想买就能买得到的;手中的“权力”大着呢!老百姓对这些岗位的羡慕劲,就像孩子盼着过年一样,恨不能在那上班呢!
邮政投递员
邮递员呢?在通讯不发达的年月,邮递员得风雨无阻送信,连下大雪都硬着头皮去跑。今天还有老人一边翻看着发黄的书信,一边感叹觉得邮递员就是那个年代的“移动探亲车”。
电影放映员
电影放映员,手握胶片卷轴,是村里夜晚的明星。谁家娶媳妇、谁家过寿,先得请来放映员露两手。
70年代,村民吃饭情景
食品公司杀猪的?别看现在买肉容易,那时杀猪的可是“民生技术员”,一刀下去决定全家一年的“油水”。
“铁饭碗”一度风光,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人人满意,谁也不愿离开单位半步。可其实私底下麻烦事多得很。岗位有限,一旦进去了就像进了保险箱,外人别想染指。但也导致“肥水永远流自家田”,关系户横行,拼的不是本事而是后门。有些人没本事靠关系上岗,有本事的人苦熬多年。一切都很安全,但也很死板。“铁饭碗”的安稳带来的是思想上的不上进,干多干少一样过日子,干好干坏没人理会。有人觉得“铁饭碗”是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伤了年轻人的积极性。每当听到“铁饭碗”这词,有人心里憋屈,也有人暗喜——到底是牢不可破的幸福,还是让你错过了追梦的机会?
因此,不管“金饭碗”也好“铁饭碗”也好,最终还是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工作,老实做人、踏实干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做好本职工作、服务人民过程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来源:聂国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