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下一个台风》有着粗粒的画面感和伤感的故事肌理,这两点勉强可以算是故事里比较好的部分。
1
电影《下一个台风》有着粗粒的画面感和伤感的故事肌理,这两点勉强可以算是故事里比较好的部分。
导演李玉也算是一个很坚持自己风格的导演,她热衷于聚焦普通人在困境中的挣扎。
她的《观音山》是通过青少年矛盾展现疼痛青春,
她的《红颜》是以客观视角探讨母子伦理关系,
她的《断·桥》则利用犯罪悬疑外壳探讨人性本质。
这部电影的题材是符合她的审美倾向的,主人公是有困境的,故事是有天然的感染力的,情节多少也是有控诉的,这是一个关于美院女学生被老师性侵的故事。
台风刚过的海岛之上,一只眼受伤的美院毕业女生林沫沫,与岛上土生土长的失语女孩阿汐猝然相遇,用友情的力量对抗人生的台风。随着青蚵嫂临终透露的惊天秘密和陈淑楠的突然闯入,席卷沫沫与阿汐的下一个台风突如其来,风眼之下,望风而逃还是迎风而上?
李玉拍出了一种野生的,蛮横的力量,她的镜头深入在取景地台湾的乡下,海岛,有船只残骸的沙滩,摇曳的船里,人声鼎沸的街道。
这里也有肮脏的性侵的发生地,又是野蛮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分野。
2
不过整体看,曾先森认为质量确实算一般。
细节处理得不行。
故事还是很“生硬”的。
这种生硬感,从演员到表演,从叙事到呈现,从视觉化到高潮推进,从主题渲染到控诉力度,方方面面都多少看得出来。
比如说,两个女演员一个是童星出身的,已经很有表演经验的张子枫,一个是基本没有表演经验的张伟丽。
张子枫的表演自然合格,但张伟丽却因为没经验被设置成哑巴,这就是一种莫名其妙的生硬感。
再看叙事,整部电影长度仅仅只有96分钟,从张子枫饰演的林沫沫到与张伟丽饰演的失语的女孩阿汐相遇,到彼此关照成为好友,倾诉心事的段落少之又少。
两个女孩类似的遭遇成为好友,却在内心的台风中翻江倒海里死去活来,似乎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似乎是为了把两个类似的故事简介,生硬的安插在一部影片里。
更多的生硬感,还出现在台湾演员的身上,为什么林沫沫能一下子就逃到台湾某个城市呢?她为什么要选择台湾呢?这里显然导演李玉也没有解释,但是包括李心洁在内的一众台湾演员,与整部电影的气质,似乎也很有隔阂感。
似乎所有的这些选择,都是为了片名《下一个台风》服务的,只有台湾才能有很多台风,只有在一个更隐秘的小岛上,那些更不为人所知的角落里,才有隐藏的性侵事件。
太巧合了,也编得太不生活化了。
再比如,为什么女主角要设置为美院毕业生身份呢?因为要结合电影片末出现的画作和手绘,这种生硬的拼贴,总让曾先森感觉太不自然,太讨巧了。
其实,导演还是有做出一定的主题升华的,在曾先森这里是能感受到她最想表达的主题的,这部影片最核心的表达,其实应该是:
林沫沫被侵犯后的应激反应,是内心的台风;
而围绕性侵事件的污名化舆论,则是社会的台风。
所以,这部电影的片名才叫《下一个台风》嘛。
其实这个故事是有触及到这一点,却没有更深入的深入、展开、分析,这是很可惜的。
导演李玉只能就地取材的在台湾的原始街道上,让毫不知情的路人朝被性侵后反被诬蔑的女主角扔鸡蛋、烂菜叶。这也可能是唯一的高潮林沫沫顶着勾引老师的名目,反而被毫不知情的路人扔烂菜叶、鸡蛋,并最终被推到在地。
3
这个故事的缺点是不问“为什么”,只问“为什么我要诬陷”;
不讨论”她为什么没躲开”,而讨论”为什么我们总是先责备受害者”。
两个受伤的女孩,两段性侵的往事,潮湿的海岛,不出现的法庭戏。
导演李玉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最大限度的拍出了自己要的影像,可惜在疼痛青春和社会批评都要兼顾的情况下,她确实拍得有些力不从心。
不痛不痒,没有亮点没有特点。
潮湿的海岛里两个同样受伤的女孩缺少更多共鸣,不出现的法庭戏则让禽兽教师连被批判被指责被观众辱骂的机会也没有。
4
此消彼长,再结合上女主角张子枫的几场哭戏表演,曾先森最终还是打个60分吧,勉强及格。
来源:曾狄影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