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带着他“梦寐以求”了快30年的大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带着他“增肥十几斤”、“发际线后退”、“胡子拉碴”的“牺牲”,来了。
我今天必须聊个“惨案”。
奥斯卡影帝“小李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那个《泰坦尼克号》上“惊艳全球”的杰克
那个《荒野猎人》里“生吃牛肝”的狠人。
他带着他“梦寐以求”了快30年的大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带着他“增肥十几斤”、“发际线后退”、“胡子拉碴”的“牺牲”,来了。
结果呢?
10月17号,新片《一战再战》在中国上映。豆瓣评分,从8.1涨到8.2。
票房呢?“扑”了。扑得那叫一个“惨烈”,扑得那叫一个“悄无声息”。排片少得可怜,票房(截至我发稿)更是比预期惨了很多。
全网都在刷:“小李子,这次不灵了?”
我看完,我笑了。
“不灵了”?
我今天就把话撂这儿: 不是小李子“不灵”了,是我们这届观众,快“配不上”他了。
咱先说,这片子为啥“扑”?
答案就一个字:“误会”。
你听听,这片子《一战再战》,你进电影院之前,你以为是啥?
“小李子”+“追车戏”+“拯救女儿”。
你脑子里“自动补全”的是什么?
是不是《飓风营救》?是不是《谍影重重》?是不是一个“退休兵王,干翻全场”的“爽片”?
你可乐都买好了,你就等着小李子“大杀四方”。
结果呢?你一坐下,傻眼了。
导演(安德森)给你端上来的,是一部“碎片化叙事”、“冗长”的…… “文!艺!片!”
你想要的“英雄”呢?
屏幕上,只有一个“不修边幅”、“大腹便便”的“不完美父亲”。
一个增肥十几斤、顶着“黏腻打结”的头发、穿着“包浆”衬衫的“油腻中年男”。
他演的“鲍勃”,16年前是个“炸弹狂人”,以为能“改变世界”。
16年后呢? 他是个“逃亡者”,是个“失败者”。
他连接头暗号(“你那里现在几点钟”)的下一句都给忘了!
只能在电话这头,对着那个办事效率低下的“接头人”破口大骂。
这!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杰克”吗?!
我们想看个“神”,他却演了个“人”。
这才是这事儿最“扎心”的地方。
我们骂骂咧咧地走出电影院,喊着“退钱”、“不好看”、“睡着了”。
我们怪小李子“不灵了”。
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小李子,他还需要“灵”吗?
他需要再演一个“杰克”来证明他“帅”吗?他需要再演一个“荒野猎人”来证明他“拼”吗?
他奥斯卡都拿了!
他早就“摆脱”了“偶像标签”。
他不是“小鲜肉”了,他是“演员”,是“艺术家”。
他这次“牺牲”形象,不是《荒野猎人》那种“生吃牛肝”的“外在牺牲”。
他“牺牲”的,是“内在”。他演活了那种“理想幻灭后的迟滞感”。
他不是“不灵”了,他是“进化”了。
他不想再“演”我们“想看”的“梦”了,他想“演”他自己“想演”的“人”了。
我们总骂内娱没有好演员,但当好莱坞的顶流,把“真演技”端到你面前时,我们又“集体跑路”了。
这不讽刺吗?
我们被“爽片”喂了太久了。
我们这届观众,已经被“惯”坏了。
我们看电影,要的不是“思考”,要的是“按摩”。
要的是“三分钟一个反转,五分钟一个打脸,十分钟一个“逆袭”。
我们看“累”了。
我们看“不惯”一个“失败者”在屏幕上“挣扎”两个小时。
我们只想看他“赢”。
但你如果“忍”过了前一个小时。你会发现,这部电影“后劲”太大了。
导演(安德森)说:“这里唯一重要的是情感,情感来自家庭的故事。”
这片子,不是“政治批判”。(虽然它把美国左翼、移民、种族组织黑了个遍)
这片子的核,是“选择”。
女儿薇拉,最后发现: 亲妈(帕菲迪亚)是“叛徒”;亲爹(斯蒂文)是那个“追杀”她的“大反派”。
她怎么办?她没有崩溃。她“坚定地”选择了鲍勃——那个邋遢、笨拙、不称职,但“用十六年时光守护她”的“父亲”。
“谁真心爱我,我就跟谁走。”
这就是全片最“朴素”、最“硬核”的“理想主义”!
你再看小李子演的“鲍勃”,他这个“理想主义者”的“缩影”,是怎么“幻灭”的?
他曾活在“革命必胜”的“执念”里。
可16年的逃亡让他明白了: “比起空洞的口号,女儿的笑脸、安稳的日子,才是更值得珍惜的东西。”
他从一个“改变世界”的“狂人”,退化成一个“拯救女儿”的“父亲”。
这不是“堕落”,这是“长大”。
所以,这部片,叫《一战再战》。
它不是鲍勃的“一战再战”。 它是拍给每个在生活里“一战再战”的“普通人”的。
我们,谁年轻时没想过“改变世界”?
结果呢?我们最终都要面对现实的“琐碎”与“无奈”。
电影里有个镜头,我印象巨深: 鲍勃被追捕,从十几米高的屋顶,顺着树杈“摔”下来。他没“耍帅”,没“摆Pose”。他(小李子本人,非替身)摔得“巨狼狈”,来不及管疼,“连滚带爬”地朝着镜头的方向,继续往前“拱”。
我当场“破防”了。
这TMD不就是“生活”吗?这TMD不就是“我们”吗?
我们每个人,都会“跌倒”,会“狼狈”,会“灰头土脸”,但你TMD还得“爬起来”,“继续往前走”。
现在,你明白你为什么“不爽”了吗?
因为我们走进电影院,是想“做梦”的! 我们想“逃离”生活!
结果,小李子这个“该死”的“艺术家”,他在电影院里,给我们“递”了一面“镜子”!
我们从镜子里,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大肚腩”,我们自己的“不甘心”,我们自己的“失败”和我们自己那“连滚带爬”的“狼狈”!
我们“恼羞成怒”了,我们大骂一句:“这拍的什么玩意儿!” “退钱!”
这就是“叫好不叫座”的“真相”。
小李子,他“进化”了。
他不想再当“造梦师”了,他想当“镜子”。
可惜,我们只想“做梦”。
我们还没准备好去“照镜子”。
来源:一条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