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把“百亿影帝”的金边眼镜摘了,把古装大神的假发扔了,老老实实回到外卖员老金的破棉袄里,票房就从11%的排片一路涨到15%。
4亿票房只用七天,黄渤把6亿亏空一把抹平,背后只有两个字:认怂。
他把“百亿影帝”的金边眼镜摘了,把古装大神的假发扔了,老老实实回到外卖员老金的破棉袄里,票房就从11%的排片一路涨到15%。
排片经理原来把黄金厅留给IMAX机甲,结果晚高峰只卖出40张票,机器空转的声音比台词还响,第二天就把厅让给了《浪浪人生》。
这不是奇迹,这是市场在用钞票投票:观众不想再听神话,只想看见自己。
2023年春节到暑期,黄渤连着三部片子把投资人坑得直跺脚。
《封神第二部》预测40亿,实际12.38亿,片方分账4.3亿,10亿成本直接蒸发6亿。
豆瓣5.7的《戏台》更惨,5亿票房连宣发费都没包住。
那时候院线经理一见黄渤的名字就皱眉,排片表上直接写“风险艺人”。
观众更直接:弹幕刷屏“喜剧魂丢了”。
这不是观众变心,是黄渤忘了自己怎么起家的——他当年演《斗牛》里的农民牛二,头发打结、指甲缝黑泥,票房才2000万,却把人看哭。
后来资本给他戴上姜子牙的面具,他信了,观众不信。
到了国庆档,他干脆把片酬拆成“基础+分红”,等于告诉投资人:赔了先砍我。
制作费压到1亿以下,剧组没钱铺张,就拍外卖员父亲带女儿吃顿火锅的小故事。
没有大场面,就把镜头怼在黄渤脸上,拍他听见女儿说“爸爸别哭”时嘴角那一下抽动。
抖音上这段花絮被剪成15秒短视频,24小时播放破亿,关键词“看哭”冲上热搜。
观众发现,原来黄渤还是会演活人。
排片11%那天,猫眼想看人数只有3万,远低于同期《志愿军3》的15万。
但第一场散场后,评分从7.8涨到8.1,第二天排片涨到13%,第三天涨到15%。
工作日上座率还能保持50%以上,靠的是30-40岁的家庭观众——他们平时不进影院,但看见“外卖员父亲”五个字就想起自己爹。
小红书上有条笔记写:“我爸也送过外卖,电影结束我给他打了个电话。”这条笔记点赞80万,直接带动二刷。
院线经理算过账:一个厅放《志愿军3》一天卖4000块,放《浪浪人生》能卖7000块,钱会说话,排片就跟着走。
黄渤这次学精了,宣发不砸钱,让口碑自己跑。
前期连预告片都剪得模糊,怕观众以为是苦情戏。
上映后才放出“欠父母一顿饭”的话题,抖音上素人拍自己带爸妈看电影,播放量破10亿。
没有水军,没有热搜包年,全是自来水。
对比《志愿军3》说教式台词“我们要胜利”,观众更愿意转发电影里女儿对父亲说的那句“你骑车慢点”。
情感营销不是喊口号,是让观众自己开口。
但别急着鼓掌,4亿票房在2023年只能算中盘,黄渤巅峰期一部《疯狂的外星人》就22亿。
现在的问题是:他能不能持续?
网传《学爸2》撤档,据说还是教育焦虑题材,观众已经用脚投票过一次。
如果下一部他又穿回古装演神仙,4亿立马打回原形。
市场给他的窗口期很短,观众的记忆更短。
数据不会撒谎:2023年国庆档后整体票房同比下跌23%,大制作集体哑火,小成本反而跑出两部黑马。
这不是观众突然爱穷片,是大片把钱砸在特效和明星,忘了故事。
黄渤用1亿成本证明,只要人物立住,手机拍也能赚钱。
院线现在最怕的是投资人看不懂,转头又去砸10亿拍神仙打架,然后继续亏6亿。
黄渤想要的其实很简单:回到观众中间,别再端着。
他今年在采访里说:“以前觉得百亿票房是底气,现在发现观众的笑才是底气。”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认怂保平安。
他不再追求封神,只想做人。
观众用4亿票房告诉他:做人对了,钱就来了。
现在轮到你了:如果下一部黄渤又演回神仙,你还买票吗?
来源:聪明的生活家XYbb4q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