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晓明挑大梁的《阳光俱乐部》上映两天,累计票房勉强爬到384万,预测总票房连一千万门槛都迈不过去,
这个周末电影市场又透出一股寒意,新片集体遇冷。
黄晓明挑大梁的《阳光俱乐部》上映两天,累计票房勉强爬到384万,预测总票房连一千万门槛都迈不过去,
这片子成本据说接近一亿,片方这次底裤都要赔光了。
更扎心的是口碑。虽然片子入围过上海电影节、东京电影节,
黄晓明还凭它提名了金鸡影帝,但真正掏钱买票的观众根本不买账。
购票平台上评价数寥寥无几,差评比例却高得吓人,几乎每两条评论里就有一条在吐槽。
要知道冷档期还愿意去看新片的,多半是冲着主创来的真爱粉,结果连这批人都忍不住开喷,晓明哥这次真是摔得结结实实。
说回电影本身——《阳光俱乐部》表面看着像喜剧,实则是个沉重文艺片。
黄晓明演的是个智力低于常人的中年男人,母亲患癌后他把希望寄托在成功学培训上,和祖峰演的医生哥哥形成鲜明对比。
要说黄晓明对这部电影真是下了血本。开拍前他硬是让自己胖了30斤,挺着啤酒肚蹦蹦跳跳,戏外还专门去和残障人士同住一个月体验生活。
这还不算,到了宣传期更是拼尽全力——直接动用了自己圈子里的人脉,几乎把能请的明星朋友都找来了,就为了给新片造势。
另一头,黄晓明还专门换上那种显年纪的套装,跟网红一起拍跳舞视频,在网上搞宣传。
路演的时候,连自己妈妈都被请来现场帮忙站台。
为了这部电影,甚至主动接了人生第一部短剧,而且一拍就是7集。
可惜这份努力,观众似乎并不想买单。
这也让不少网友开始讨论:最近这些资深演员是怎么了?片子不是临时撤档,就是上映后票房扑街。
看起来,好像一个个都撑不起票房了。
舒淇的新片才上映一天就宣布撤档;陈坤的片子甚至连上都没上就直接撤了;黄晓明的新电影六月撤过一次档,后来好不容易上了,结果口碑还挺差。
这么一看,从大花到中生代演员,票房号召力好像真不如从前。有人算了下,黄晓明已经连续三部主演的电影都扑了。
从2019年《烈火英雄》后,他独挑大梁的电影全部惨败:
《最后的真相》5000多万,《戴假发的人》400多万,如今这部连千万都无望。
哪怕在《八佰》《抓娃娃》这些爆款里,他也只是镶边客串。
电视剧方面《潜行者》《玫瑰之战》也都高开低走,唯一出圈的反而是离婚后的绯闻八卦。
有网友点评:“当年十几亿票房真是时代红利,那会儿综艺拍成电影都能卖五亿。”
话虽难听,却点出残酷现实:大众娱乐方式越来越多,电影社交属性减弱,观众早就不为明星买单了。
除非质量特别能打,否则管你是一线大花还是中生顶流,该扑还是扑。
更值得深思的是,黄晓明面临的困局也是整个行业的缩影。
回想金庸先生当年点评黄晓明版杨过的话犹在耳边:“他好像在演一个很轻浮的少年,没抓住杨过的叛逆和深沉。”
这些年黄晓明努力去油、增肥减重、挑战特殊群体,但观众似乎始终没等到他真正蜕变成演技派。
当拼命折腾只剩下“拼命”二字,或许该想想:演员立身的根本,究竟是不是奖项提名和身材变形所能替代的?
眼下《阳光俱乐部》的惨淡票房,更像一记警钟,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个缓冲期都不会给。留给黄晓明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来源:红心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