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放映厅里,画面一帧帧地走着,声音不大,人群却安静得像在听什么神圣的东西。有人看完抹眼角,有人干咬着嘴,几个人握紧了拳头。台下几位教育界、社团的负责人一直重复一句话:这不是电影,这是史料,不能忘记。会场还把部分观众带去另一场国情教育活动,主题都围着一句话转—
37分钟的《马吉影像》终于在香港公开放映了。
那天放映厅里,画面一帧帧地走着,声音不大,人群却安静得像在听什么神圣的东西。有人看完抹眼角,有人干咬着嘴,几个人握紧了拳头。台下几位教育界、社团的负责人一直重复一句话:这不是电影,这是史料,不能忘记。会场还把部分观众带去另一场国情教育活动,主题都围着一句话转——记住历史,面向未来。
放映地在香港爱国教育支援中心,活动叫“鉴往知来·复兴中华”,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办的史料展。主办和协办单位不少,有江苏省海外联谊会、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指点,香港江苏青年总会、澳门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联合主办,香港爱国教育支援中心、惠明慈善基金等协办。当天最核心的看点之一,是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和地方部一起做的那部微纪录片里摘出来的精华段落——也就是那版37分钟的《马吉影像》在港头一次公放。
影像里有马吉自己写的旁白,字里行间带着压抑:12月16日的上海路,妇女们跪着求情,请求士兵别杀他们的亲人;大量平民被捆成一串,被赶到扬子江边和空地上,然后在那些地方被机枪扫射、刺刀砍杀,甚至用手榴弹处理掉。黑白画面像证据一样冷冷摆着,片里那些场景看得人心里发凉。现场看的人基本都沉住了气,少数人忍不住哽咽,更多人是低头沉默,或握拳或扶着下巴想。
放映之后,几位在场的教育工作者把镜头落到教学上。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全国人大代表黄锦良说,这样的影像对课堂意义太直接了,学生光听书、看文字感受不到那种压迫感,但看到这些动起来的画面,历史就变得更现实。江苏省政协委员、香港江苏青年总会会长李荔也觉得,对香港的年轻人很有帮助,把过去的苦难当成教材,让青年知道民族经历,从里头汲取一点力量。江苏省委统战部一级巡视员李卫华在现场也强调:记住历史,是守住真相、珍惜和平的前提,这话在场不是口号,是责任。
把镜头拉远看,这段37分钟影像本身就是一路辗转的故事。片子最初是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用16毫米摄影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秘密拍下来的。他当时人在南京,用镜头记录日军的暴行,那些黑白动态画面变成了揭露真相的重要证据。但这些胶片并不是一直摆在台面上,它被拷贝、保存、流传,又消失过,再被寻找、再出现。
早在1938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乔治·费奇和一位丹麦人贝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把马吉拍的11分钟拷贝带到香港,但当时没放映出来。几十年里,这些影像在全球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出现过。到了上世纪90年代,日本国内有人开始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正是在那阵,马吉的影像被重新拿出来。1991年,日本每日放送在黄金时段播出一部纪录片,用了马吉的画面并配上幸存者的采访,这节目一出,外界开始重新讨论这段历史。记者加登英成后来在美国洛杉矶看到过完整影像,他反复观看后确认了那段史实。
同年,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会长邵子平到约翰·马吉的儿子大卫家里查看胶片,从里头挑出13箱与南京有关的片段,委托翻拍、剪辑,做成了时长37分5秒的一吋盘,并在1991年8月在纽约开新闻发布会,把这套影像放到了国际舆论面前,戳穿了否认历史的谎言。奇怪的是,那套一吋盘接着就像从地上消失了一样,接下来几年里再也没见到公开版。
直到近年,一位媒体人开始追踪这段影像的下落,故事又翻页。2017年,《大公报》记者陈旻在做一组关于“南京大屠杀‘世界记忆’”的报道时发现线索:纽约曾有套37分钟版,而南京纪念馆里藏的只有17分钟版本。陈旻和同事于是开始着手找这套完整的37分钟版。到2019年,这套珍贵影像在美国被找到,最后移交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为档案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原始胶片和当年的摄影机也因为多方努力重新出现,回到了应有的收藏和保护之中。
来源:清闲的梦想Ffha0J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