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了7年,周星驰《美人鱼2》又传新消息!投资人称砸了6亿被套牢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5 12:57 1

摘要:7年、7个亿、2100个特效镜头,周星驰把《美人鱼2》押成了“中国影史最昂贵的一次补考”。

7年、7个亿、2100个特效镜头,周星驰把《美人鱼2》押成了“中国影史最昂贵的一次补考”。

片子还没上,账本先摊在观众面前:要24亿票房才能回本,相当于每天进账6600万、连春节档都得连庄15天。

数字一摆,没人再关心“周氏幽默”还在不在,只想问一句——这片到底还能不能游回安全区?

先别急着唱衰,把问题拆成三步看:钱、人、档期,缺一环就是多米诺。

一、钱:7亿成本怎么烧出来的

2016年《美人鱼》只用3亿就拿下34亿票房,利润率50%以上,是“以小博大”的教科书。

这一次预算翻一倍还多,主因不是周星驰“任性”,而是“时间”本身成了成本怪兽。

1. 劣迹艺人AI换脸+全片重配口型,光这一项就吃掉近1亿。

好莱坞Digital Domain的实时渲染确实快,但“快”是相对于传统渲染,一分钟太空戏仍要烧掉一辆Model Y。

2. 2100个特效镜头,平均每个镜头成本30万,听起来不高,可片方为了“追上”观众七年里被《流浪地球》《阿凡达2》喂刁的胃口,把水下毛发、太空流体全拉满,后期公司换到第三家,调色师干脆住进机房。

3. 资金有时间价值。6亿投资按年化12%算,七年滚雪球到12亿,投资人刘央才会公开喊话“损失超2亿”。

换句话说,片子哪怕真卖到24亿,分账完也只剩不到8亿,刚刚够还本付息,周星驰本人导演片酬得靠海外版权才能兑现。

二、人:沈腾+艾伦不是“双保险”,是“双押注”

观众对艾伦的票房记忆停在《羞羞的铁拳》22亿,可那是2017年。

此后他主控的《超能一家人》撤档、《李茂换太子》票房3亿,热度曲线肉眼可见地下滑。

沈腾虽是“万能补丁”,但《独行月球》31亿里他是绝对C位,到了《美人鱼2》只能算“友情补位”——戏份不超过20分钟,宣发时却得扛50%的预告镜头。

更尴尬的是“周星驰+沈腾”喜剧风格是否兼容。

周式笑点靠“无厘头节奏+悲情内核”,沈式笑点靠“语速+表情管理”,一个像爵士乐即兴,一个像德云社报菜名。

剪好了是“南北火锅”,剪坏了就是“可乐泡饭”。

片方目前放出的15秒测试片段里,沈腾一句“我来自海王星,没带身份证”已经让评论区两极:一半说“好笑”,一半说“出戏”。

三、档期:春节档是修罗场,暑期档也未必温柔

猫眼专业版日历上,2024年春节档已集齐《哪吒2》《流浪地球3》《熊出没·逆转时空》,硬科幻+国民动画把IMAX厅瓜分殆尽。

《美人鱼2》若硬挤进去,排片率能拿到15%就算胜利,首日票房天花板5亿,后续跌幅一旦>50%,回本直接没戏。

片方想避其锋芒转战暑期,可暑期档也有自己的“地狱地图”:

1. 学生观众对“老IP”并不忠诚,七年足够让小学生变大学生,他们更熟的是“封神宇宙”“唐探宇宙”。

2. 暑期进口片配额常规放开,《死侍3》《变形金刚8》虎视眈眈,特效厅依旧稀缺。

3. 周星驰同期还要给《女足》做宣传,宋康昊+金球奖女配的国际阵容注定分流媒体注意力,两兄弟只能救一个。

四、隐藏变量:周星驰最后的“底牌”

1. 保底发行:业内传闻中影已口头承诺12亿保底,数字不高,却能把“回本线”从24亿降到18亿,相当于给银行还贷争取了6亿缓冲。

2. 短视频营销:片方把2100个特效镜头拆成“海底过山车”“太空蹦极”两大视觉锤,15秒竖屏片段在抖音测试投放,完播率38%,高于均值10个点。

只要正式预告保持“特效+笑点”双密度,仍有机会把“想看”拉回第一梯队。

3. 情感补偿:2016年那批“欠周星驰一张电影票”的观众已35岁上下,正是带娃进影院的黄金人群。

片方在调色阶段特意把水下饱和度调高15%,方便小朋友“看得懂、坐得住”。

只要亲子票占比拉到30%,就能贡献8亿以上票房,相当于把风险切成两半。

五、观众到底在为什么买单

《美人鱼2》不是“电影”,是一场“时间付费实验”——观众掏的钱,买的是“自己七年前的笑声”能不能原封不动重播。

如果片子只做到80分,观众会拿它和《流浪地球3》比工业,和《哪吒2》比情怀,怎么比怎么输;

如果片子能做到90分,观众会拿它和“2016年的自己”比,只要找回1小时18岁的感觉,24亿就不是天文数字。

结尾没有彩蛋,只有一道算术题

24亿÷55元平均票价≈4300万人次。

中国核心观影人群6000万,只要让其中70%“为青春补票”,影院大门就会像七年前那样排起长队。

剩下的30%,周星驰必须用2100个特效镜头、沈腾的10句金句、以及自己名字前面那三个字,一个一个把他们拉回泳池。

补考铃声已经打响,这一次,没有重拍机会。

来源:三半撩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