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几年,主旋律电影像是被一股莫名的劲风推着走,以为只要把外国人的命写得比中国人还金贵,就能让票房翻红。
那几年,主旋律电影像是被一股莫名的劲风推着走,以为只要把外国人的命写得比中国人还金贵,就能让票房翻红。
结果呢?
《东极岛》砸了五个亿,连个水花都没溅起来;《营救飞虎》更惨,两亿投资换回不到三千万,院线排片表上,它像块没人要的剩饭,被匆匆撤下。
不是观众不懂爱国,是他们太懂历史了。
东极岛的渔民,当年救的是落难的英国水兵,可那不是因为谁的剧本要求他们“展现人类大爱”,是他们在风浪里看见活人,本能地伸手。
你非得把这事儿拍成一场精心编排的国际人道主义表演,还给主角加个西方视角的内心独白,说“我们救的不是外国人,是人性”——这话听着像在教人做人,可渔民们哪听过这些词?
他们只知道,天黑了,船翻了,人得救。
更荒唐的是《营救飞虎》,一群飞行员在东北的雪地里摔了飞机,下一秒居然出现在一个保龄球场里打比赛。
这不是穿越,是把历史当成了可以随意拼贴的PPT。
观众不是傻子,你把真实换成了滤镜,他们自然会把票根撕了,转身去看《志愿军》里那些连鞋都穿不齐的战士,怎么在零下四十度的山头啃冻土豆。
没人反对讲英雄,但英雄不是靠“外国人被救”这个设定堆出来的。
你真想让人记住,就得让人看见,那些沉默的、粗糙的、不完美的中国人,是怎么在绝境里咬着牙撑过来的。
管虎后来承认了,说“欠考虑”,这话轻,但比任何票房数字都重。
因为这说明,有人终于肯从剧本的幻觉里抬头,看看现实了。
市场不是一夜变冷的。
它是一点一点被掏空的。
当一部部电影把历史当背景板,把民族情感当卖点,把观众当韭菜割的时候,观众也在悄悄换台。
现在你再看《长津湖》为什么能火?
不是特效多炸,是它没把“我们赢了”当口号喊,而是让你看见,一个战士冻成冰雕前,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饼。
现在的风向变了。
不是主旋律不行了,是那种“借洋人之口讲中国精神”的套路,彻底过气了。
国家开始管剧本了,不是限制创作,是怕有人把历史当橡皮泥,捏成谁都能卖的玩意儿。
投资方也开始学乖了——明星再多,剧本空了,照样赔钱。
平台倒是接了盘,小成本、重细节的片子,靠口碑慢慢熬,也能活。
说到底,观众要的从来不是“高尚的外国人”,而是“真实的中国人”。
你把人当人看,他们才会把你当回事。
历史不是用来包装的,是用来敬畏的。
你越想把它讲得宏大,它就越离你远。
当你蹲下来,讲一个渔民怎么在夜里摸黑划船,讲一个士兵怎么把最后一口干粮塞给战友,哪怕镜头晃得厉害,声音也粗糙,观众反而会坐下来,一声不吭,看完。
这世界不缺英雄,缺的是敢讲真话的人。
来源:阳光一点号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