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重庆十八梯的烟火遇上解放碑的霓虹,一位普通嬢嬢背着背篓穿行其间。她弯腰拾起废弃的“城市碎片”,在生活的废墟里,一枝一叶地搭建起属于自己的诗意“花园”。
短视频 | 77、米亚
采写 | 米亚
当重庆十八梯的烟火遇上解放碑的霓虹,一位普通嬢嬢背着背篓穿行其间。她弯腰拾起废弃的“城市碎片”,在生活的废墟里,一枝一叶地搭建起属于自己的诗意“花园”。
一位纪录片导演,持续9年陪伴式拍摄,把这段平凡却灿烂的生活拍成电影,亮相国内外多个知名影展,并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圣乔治奖最佳纪录片等多项重磅殊荣。
经历9年拍摄,4年等待,这部纪录电影《胡阿姨的花园》终于得以于观众见面。
在上映前夕,导演潘志琪做客1905电影网《对话》栏目,讲述9年间的创作故事——如何透过镜头,带观众走进胡阿姨的世界,看见那座在生活褶皱中屹立不倒的“精神花园”。
“这部片子既是胡阿姨的故事,也是每个人如何守护自己内心花园的故事。”潘志琪说,“胡阿姨身上有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的,直面生活的勇气。”
2010 年的重庆之行,成为潘志琪创作生涯的重要节点。彼时他因参加影像交流展,在朋友带领下走进了即将启动旧城改造的十八梯。
“那里的烟火气息与周边现代化高楼大厦的反差太大了,仿佛进入了静止的时空。”潘志琪回忆道,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他立刻意识到,这片即将消逝的街区藏着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动素材。带着“这些人将来会去往哪里”的追问,他开始了在十八梯的调研。
最初的两年,潘志琪将镜头对准了街区里的各色人物:开茶馆的老太太、老中医、老式录像厅老板,这些鲜活的形象虽承载着市井记忆,但撑不起他心中想要的表达。
直到2012 年,他偶然“闯”入了胡阿姨的花园。
“琳琅满目的废弃商业物件,在胡阿姨的‘花园’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像是一场过去与当下的对话,”潘志琪这样描述初见时的震撼。
穿过这座由“别人眼中的废物”搭建起的花园,他发现了隐藏其中的简朴旅馆——常年以几元钱的极低价格,为生活困难的人提供一处落脚之地。
第一次参观时,胡阿姨带着他在旅馆的狭窄空间里爬上爬下,无论是各种日常用具,还是墙上挂着的“小心地滑” “小心摔倒”等标识,大多是胡阿姨拾荒所得。
“有时话还没讲完,我已经从楼梯滑了下去”,这种充满生活质感的场景,让潘志琪敏锐地捕捉到了人物的独特性。
跟随胡阿姨的生活轨迹,看着她背着背篓穿行到繁华的解放碑商圈,又带着各处捡拾来的“宝贝”返回十八梯的小旅馆,这种在新旧空间中的往返穿梭,恰好成为了城市变迁的天然线索。
"她的行动、生活空间、还有与儿子的家庭情感关系,以及她内心的丰富性,突然让我觉得这个人物足够支撑起整个故事," 潘志琪说。
这场迟到两年的相遇,开启了一段跨越九年的创作缘分,也让十八梯的变迁故事有了温暖的注脚。
随着拍摄深入,胡阿姨的过往渐渐浮出水面,她年轻时曾担任出纳,因替人担保而背上债务,不得不变卖房产,最终与丈夫离婚,虽然经历了常人眼中的重重苦难,胡阿姨却凭着骨子里的韧劲,从未向生活低头,甚至尽自己所能帮助着同样生活困顿的人。
潘志琪坦言:“了解到她的过去后,会发现她的生活其实很难,但她身上的坚韧和乐观,以及那种最朴实的善意,是特别珍贵的。”
“人尽其力,物尽其用”是胡阿姨常挂在嘴边的话,她总能用一双勤劳的手和发现美的眼睛,把“别人眼中的废物”变成花园里的艺术品,这也是最触动潘志琪的地方,“她生活中是非常爱美的人,哪怕在收拾垃圾渣渣时,角落里也时常摆着一盆花。”
胡阿姨与儿子少斌之间的复杂细腻的情感拉扯同样动人,少斌曾评价母亲是“最勤劳也最愚蠢的妈妈”,这种夹杂着爱与抱怨的评价,恰恰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在儿子陷入困境时,母亲也会用保尔·柯察金的故事激励他,“一个人的精神不能败,这样精神败了就不得行!”
从不抱怨环境,在废墟里建造“花园”,这种从内心生发而出的强大力量,让潘志琪在拍摄中时常感到震撼:"跟着胡阿姨马不停蹄地穿梭在城市的人流里,总觉得她在不停地向前奔跑,那种生命力特别感染人。"
从2012年到2021年,9年时光里,潘志琪一人身兼导演、摄影等多职,以近乎“手工匠人”的专注与执着,一点点打磨着这部作品。
在快节奏的时代,为什么选择用九年时间拍摄一部纪录电影?潘志琪坦言既源于自己坚守的纪录片的创作规律,也因题材本身的特殊要求。
“纪录片不能制造矛盾,需要长时间的持续观察,才能捕捉到真正的生活,”潘志琪说到,“而且时代变化的主题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才能构建起叙事的底色。”
9年拍摄,积累了约16T的素材,7、800百个小时的影像记录,也让剪辑阶段的取舍变得格外艰难。潘志琪与剪辑指导徐小明反复推敲,在海量素材中梳理出清晰脉络:“花园的变迁、母子的亲情,这两条线贯穿始终。”
同时,他坚持求实克制的剪辑风格,不刻意煽情或主题先行,“一切故事都在生活里,跟着镜头走进他们的世界就够了”。
带着《胡阿姨的花园》,潘志琪走过了多个国际影展,也收获了来自不同国家观众的反馈,他惊喜地发现,理解胡阿姨的故事没有国界的限制——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被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世界所感染。
有一位俄罗斯观众对胡阿姨背着恐龙蛋出场的镜头印象很深,她激动地说:“在我们的文化里,她就是一位天马行空的街头艺术家。”
2023 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前,潘志琪特意转机重庆,在胡阿姨母子居住公租房里,用电视播放了成片。这是母子俩第一次回看自己九年的生活影像,"他们时而开心,时而沉思,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自己的故事,情绪是复杂的。" 而一旁的潘志琪,也悄悄举起了相机。
影片最后,搬离十八梯的胡阿姨,在公租房里重新建起了自己的花园,这是拍摄过程的意料之外,也成为故事最好的“结尾”,
正如胡阿姨所说"被遗弃的都能活",她的精神花园从未因空间变迁而枯萎。当十八梯的旧貌被新颜取代,胡阿姨的花园也从废墟中迁徙,继续保持着生长的姿态。
"时代向前的力量不可抵挡,但胡阿姨的坚韧恰恰是身处变化中的我们需要的勇气," 在潘志琪看来,胡阿姨的故事本质上是每个人的故事:"这部片子讲的不仅是一座物理花园,更是每个人如何守护自己心中的精神园地。"
就在上映前,少斌在电话里告诉潘志琪,胡阿姨一切都好,只是岁数大了腿脚不那么灵活。但她的花园,还在朝着阳光,向上生长。
来源:1905电影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