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映首日排片占比0.1%,这是可有可无、低到不能再低的数字,全国10000家影院、超过80000块银幕,只给《陪你到清晨》排了476场,到了10月25日,排片占比依然只有0.1%,预计当日票房8万出头。最终票房想过50万都难。
纪录电影《陪你到清晨》10月24日全国上映,想到票房会很糟糕,但没想到竟糟糕到这种程度。
上映首日排片占比0.1%,这是可有可无、低到不能再低的数字,全国10000家影院、超过80000块银幕,只给《陪你到清晨》排了476场,到了10月25日,排片占比依然只有0.1%,预计当日票房8万出头。最终票房想过50万都难。
这部被现场观众誉为年度最佳的纪录片,就这样扑的悄无声息。我所在的城市,周边20家影院,找不到一场排片。
票房突围成功的纪录电影不是没有,比如2017年上映的《二十二》,创造了1.7亿的票房奇迹,去年方励导演的《里斯本丸沉没》也拿到了4763.8万的好成绩。
《陪你到清晨》导演田艳可能是被这两部电影鼓励了,决定冲一下院线,不知道现在会是怎样的心情。
几天前,《陪你到清晨》在北京的首映礼,我们的小伙伴去看了,看完后发来现场视频,也给到了他的反馈:
《陪你到清晨》的价值,不止是一张电影票,这样的题材弥足珍贵,对我们每个家庭都有意义,虽然它不是商业片,却值得我们每个人都去看,用影片的光明,照见我们内心可能的黑暗,我们一起守护清晨的来临。
所以这次我要再为这部电影振臂高呼一下,希望所在城市有排片,感兴趣可以去看一下,虽然它不是商业片、不是大制作、没有大明星,但确实是耗时五年精心打造的好作品。
《陪你到清晨》导演把镜头对准“青少年心理健康”,跟拍五年,经过家庭学校医院的疗愈,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等问题。
这部电影至少让三个重要“焦点”被观众看见。
第一个被看见,是患者本身。
主人公闭国锦,一名普通的初中生,却因为焦虑抑郁、自伤的漩涡里反复下沉。让“正常”与“异常”瞬间泾渭分明:病房、白色腕带、药物副作用……在多数人眼里,仿佛是一条与日常彻底断裂的平行线。
现实生活中,孩子的精神疾病往往容易被家长忽视,误以为是压力大了、心情不好。《陪你到清晨》通过对患者的聚焦,让所有观众意识到精神疾病是真的存在,可能会被忽视,而且随着社会发展、教育内卷加剧而呈高发趋势,必须要重视。
所以映后互动环节,导演田艳说:
我们电影更大的意义,是希望孩子还比较小的父母,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会去想,如果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出现心理问题,那么心智健全的父母可以有机会去和孩子交流,去言传身教,和孩子一起成长,也许孩子就不至于到了十五六岁的时候那么崩溃。如果我们当年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怀,那就让我们的孩子得到。
第二个被看见,是医护人员。
精神科夜晚的病房里,是大部分患者的高发点。夜晚在大部分人眼里是安稳睡眠,而在医院则是忙不迭的安慰每一个情绪不稳定随时爆发的青少年学生。发病从来不是某个特定年龄的“彩蛋”,而是精神状态临近崩溃的一种呼救。
精神科的医生们特别不容易,电影对他们有最大程度的直观白描。《陪你到清晨》五年创作期间,导演带着摄制团队走了数不清的医院,拍摄了大量医护人员的素材,最终留下最有代表性的几位放到了电影里。
第三个被看见,是精神治疗的社会现状、治疗的出路和途径,非常有价值的医保治疗指引等等。
电影里看到的住院部非常有限,相比患者的数量非常有限,这是个现实情况。导演田艳希望这部电影能鼓励和促进医院去建立这样的治疗中心,确实需要治疗的孩子很多。
“关于治疗费用,以北京为例,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医保,如果走医保治疗个人承担的费用会非常低,但有一半以上的孩子会选择自费,费用就比较高。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能呼吁家长们大胆一点,带孩子去看精神科没有什么,没有人会给你贴标签;我们也希望这部电影能让整个社会以后不给任何人贴标签,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敢跟别人说我就在精神病院看病、我就走医保的时候,社会就真正的进步了。”说到最后,田艳情绪开始激动了。
最后分享一点导演田艳和制片人郭菲在映后互动上说的话吧!这部电影拍摄很艰辛,也是一部很有意义的作品,希望能多点媒体和影评人帮电影宣传一下,让影院多给一点排片。
田艳:
这个电影过去五年是我一个人投资拍摄的,我们没有任何投资方,没有其他公司参与,包括宣发费用也是我们自己完全承担。宣发公司建议我们不要走商业院线,但我们不同意。我们还是想去商业院线试一试,如果票房不行,至少我们声量还可以。
虽然我们把焦点放在青少年身上,但其实也是让年长的观众可以回顾过往,知道自己也经历过痛苦和无助,带病成长,现在长的还不错。所以我们也要相信我们的孩子,他们也在带病成长,但也能长的不错。
家庭疗愈是指自己亲自去疗愈自己的孩子、去疗愈自己。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亲自行动来得更重要、更直接。如果说有一天我们迫不得已达到疾病的程度,就一定要去看病;如果没达到那种程度,那就从自己做起,重新把自己“养”一遍,也把孩子养好、养大。
郭菲:
我自己是北京电影学院纪录片导演毕业的,我坦白的说,纪录片导演在整个电影大市场中间就是垫底的,无论票房、运营还是各方面,都没有办法和庞大的故事片竞争。
现场观众:
今天看完这个电影,它是我今年以来唯一一部没有在影院睡着的电影,非常非常的好看。我在观影的过程中重新疗愈了一遍我自己。
来源:光影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