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部难以被简单归类的作品,表面是个平凡女孩逐渐陷入精神困境的故事,内核则是关于现实与幻觉、孤独与疯癫的探讨。
孤独救赎之旅——《爱马的女孩》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爱马的女孩》。
片名Horse Girl(2020),别名爱马怪怪女(台)。
这是一部难以被简单归类的作品,表面是个平凡女孩逐渐陷入精神困境的故事,内核则是关于现实与幻觉、孤独与疯癫的探讨。
影片和最终归结于精神疾病发作的惊悚片不同,用冷静的笔触带领观众进入一个分崩离析的内心世界。
主人公莎拉是一个普通女孩,在手工艺店工作,性格内向,唯一的朋友是她的老板琼。
她特别喜欢马匹,沉迷超自然犯罪剧《炼狱》,生活中最大的冒险也只不过是室友为她安排的相亲。
电影的前半段像一部舒缓的独立喜剧,莎拉孤独但清醒,生活还很有序,工作、看剧、探望马匹、与刚认识的达伦尝试约会有条不紊。
很快裂痕开始出现,莎拉开始梦游,发现自己身上莫名出现瘀伤,时间会突然“丢失”,她不再能分辨梦境和现实的边界。她开始相信自己是祖母的克隆体,或是被外星人绑架的试验品。她试图用自己从电视剧里学来的逻辑解释一切,却越发显得荒诞、可怜又可怕。
剥开奇幻的外壳,《爱马的女孩》讲的其实是一个更沉重的故事。
莎拉的母亲和外婆都有精神疾病,这个遗传疾病像幽灵一样缠着她。i人莎拉越内向就越孤独,循环往复恶性循环。
莎拉的孤独不是凭空来的。她的世界里,真正愿意停下来听她说话的人太少了。
琼很友善,但也只是在她请假时多问一句“要不要休息”。达伦很温柔,但在她说出“我看到外婆的脸出现在镜子里”时眼神里露出了闪躲。妮基关心她,但在她把家里弄得一团糟时忍不住说了句“你能不能正常点”。
蓝灰色的现实里,没有人能真正走进她的内心,反倒是桃色的幻觉里,她能“见到”外婆,能“找到”关于自己身份的答案,哪怕这些答案在别人看来是疯话。
视觉语言上,电影用两种色调建出两个世界。
蓝灰是日常的、理性的、冷峻的现实;桃红则是梦境的、混乱的、温暖的幻觉。
两种颜色交替出现,甚至彼此渗透,暗示莎拉的精神状态逐渐混杂不清,她不再属于任何一个世界。
电影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我们始终无法确定莎拉的遭遇是否纯属幻觉。
导演刻意模糊了现实与超自然的界限,让观众如同莎拉一样,不断在“这可能是真的”和“这一定是疯了”之间摇摆。
这种不确定性正是电影想要达到的效果,让观众被迫进入她的视角,体验她的困惑与恐慌。
面对崩溃的人,我们只关心故事圆不圆,不关心她疼不疼。如果有过类似莎拉经历的人,肯定能懂她。
其实我们不用纠结莎拉的幻觉是不是真的,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
像莎拉一样被孤独包裹的人,他们需要在现实的挤压下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存在的意义。
莎拉对马的执着不是单纯的爱马,而是对失去的童年的眷恋。孩童时代她还没意识到精神疾病,还能骑着小马在阳光下奔跑。
她对奇幻剧《炼狱》的痴迷也不是单纯的追剧,而是需要在超自然的剧情里,寻找自己“异常”的合理性。
她对克隆体、外星人的执念也不是单纯的胡思乱想,而是在给无法解释的痛苦找一个出口。
电影的结尾,莎拉穿着白色的裙子,走进了一片桃色的雾气里,身后是马的影子。
开放性的结局没有给出唯一答案,你可以说这是她彻底陷入幻觉的象征,也可以说她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静。
但无论结局如何,我们都能明白莎拉一直活在蓝灰色与桃色夹缝里,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安心的地方。
孤独救赎之旅,
幻实交错困境。
来源:妙看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