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语新片定档,周野芒潘虹演绎,演绎海派风情!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2 18:42 1

摘要:最近,一部名叫《菜肉馄饨》的电影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动静,特别是在上海和周边的江浙地区,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

最近,一部名叫《菜肉馄饨》的电影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动静,特别是在上海和周边的江浙地区,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

这部电影宣布将在11月15号上映,虽然只是先在沪苏浙这几个地方放,但期待的声音已经传开了。

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会觉得奇怪,菜肉馄饨,这不就是我们平时吃的一道很普通的点心吗?

怎么还拍成电影了?

一部以食物命名的电影,到底有什么特别的,能让这么多人,尤其是上海的观众,都表示“必须支持”呢?

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我们聊聊的门道。

首先,我们得看看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

根据目前放出的预告片和介绍来看,这并不是一部美食纪录片,而是一部地地道道的、讲述上海普通人生活的剧情片。

电影的主角叫老汪,由著名演员周野芒扮演。

这位老汪步入了晚年,生活里遇到了一些咱们普通老百姓家里也常会碰到的烦心事。

比如,儿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生活,做父亲的想关心,却发现不知道该怎么跟年轻人沟通了,话说到一块儿去都难。

为了儿子的终身大事,老汪心里着急,就自己跑到公园里的相亲角,想替儿子物色个对象,结果这事儿不但没办成,反而让儿子误会了,父子俩的矛盾一下子就激化了。

这个开头,相信很多人看了都会觉得特别熟悉,这不就是我们身边或者自己家里可能发生的事情吗?

父母的“为你好”和子女追求的独立空间,这两者之间的碰撞,是很多家庭都会面临的现实问题。

电影没有回避这些生活中的小疙瘩,而是很真实地把它们展现了出来。

但故事的关键在于转变。

就在老汪为家里的事儿烦恼的时候,他的生活也因为结识了一群新朋友而打开了另一扇窗。

他开始跟朋友们一起吃饭、跳舞、喝下午茶,学会了从操心孩子的生活中抽离出来,去发现和享受属于自己的乐趣。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老汪重新认识生活、找回自我的过程。

而那碗贯穿始终的“菜肉馄饨”,就不再仅仅是食物了。

它是邻里街坊聚在一起的理由,是家人之间传递温暖的媒介,是老上海弄堂生活里那份抹不掉的人情味的象征。

导演吴天戈说,菜肉馄饨抓住了我们的胃,也抓住了我们的心。

这句话说得特别到位,它点明了食物在中国人生活里的特殊地位,它包裹的是柴米油盐,传递的却是情意和关怀。

其次,这部电影之所以备受期待,演员阵容绝对是一个重大的加分项。

我们来看看演员名单:周野芒、潘虹、茅善玉、陈国庆、王琳。

这些人对于喜欢看影视剧和戏剧的观众来说,可以说是如雷贯耳。

周野芒,前不久在电影《爱情神话》里扮演的“老乌”形象深入人心,他身上那股上海“老克勒”的腔调是刻在骨子里的。

这次他演一个更接地气的弄堂爷叔,同样是上海人的角色,但展现的是生活的另一面。

潘虹老师,拿过三届金鸡奖影后,是公认的实力派,她的气质和上海这座城市的优雅非常契合。

还有陈国庆,大家更熟悉他的另一个名字“阿庆爷叔”,他在上海观众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他自己也说这次是“本色出演海派老顽童”,就是来给大家带来欢乐的。

还有王琳,那个经典的“雪姨”形象,也是一位地道的上海演员。

把这些演员聚在一起,可不只是为了凑个明星阵容。

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沪籍演员,也就是说,他们本身就是上海人。

让他们来演一个关于上海的故事,说上海话,那份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他们不需要去模仿口音,不需要去学习上海人的生活习惯,因为这些东西本来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说出的每一句上海话,做出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带着天然的真实感和生活气息。

这对于一部方言电影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灵魂。

当本地观众在电影院里,听到的是自己从小说到大的乡音,看到的是这些熟悉的演员演绎着仿佛就发生在隔壁邻居家里的故事时,那种亲切感和认同感是普通话电影很难给予的。

所以,网上那些“上海小囡肯定要去看的!”“阿拉沪语电影必须支持!”的评论,其实是一种文化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归属。

更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的宣传方式也完全跳出了常规。

片方没有简单地开个发布会、发几张海报就完事,而是跟上海的一个文化地标——思南公馆,联手搞了一个大动作。

他们把思南公馆里的一栋三层老洋房,按照电影里的场景进行了复原,打造了一个名叫“菜肉馄饨·思南会客厅”的实景空间。

这个地方从10月下旬开始,要持续开放两个月。

你走进去,就好像真的走进了电影里老汪的家。

里面不仅有可以让你拍照打卡的电影主题区,还有一个“上海咖啡”零售区,甚至还有一个“菜肉馄乙美味会客室”,让你可以坐下来,真正体验电影里的生活氛围。

在启动仪式上,主演周野芒还亲自当了一回“一日店长”,给到场的嘉宾点单,用上海话和普通话朗诵小说原文,分享电影背后的故事。

这种做法非常聪明,它打破了电影和观众之间的那堵墙。

它告诉观众,你不仅可以来看电影,你还可以“走进”电影,去亲身感受电影所要传达的那种海派生活方式。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这个“会客厅”还会举办三十多场文化活动,比如“茅老师的咖啡馆”、“沪语大课堂”、“电影文化讲堂”等等,还会邀请像孔祥东、沈宏非这样的上海文化名人到场和大家交流。

这就把一部电影的上映,变成了一场持续性的城市文化事件。

它不只是在卖电影票,更是在分享一种生活方式,传播一种城市文化。

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电影的IP效应和城市的文化空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人们对电影的期待值又上了一个台阶。

总的来看,《菜肉馄饨》这部电影还没上映就已经火了,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有一个能让大家产生共鸣的、关于家庭和老年生活的好故事;有一群能够精准传达上海味道的、备受信赖的本地实力派演员;它还大胆地使用了方言,唤起了本地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再加上它创新的、体验式的宣传方式,把看电影这件事变成了一次全方位的文化之旅。

这一切都精准地抓住了当前观众的心理。

近年来,从《爱情神话》到电视剧《繁花》,我们能明显感觉到,讲述本土故事、使用地方方言的作品越来越受到欢迎。

这其实反映了一种文化上的回归。

当大家看多了那些场面宏大但故事空洞的影片后,反而会越来越渴望看到那些有温度、有细节、能照见自己生活的作品。

这些作品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国家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那些壮丽的山河和悠久的历史,更在于每一个城市独特的烟火气,在于每一个地方普通人真实而鲜活的生活。

一部《菜肉馄饨》,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碗馄饨的味道,更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一种生活的情怀和一份温暖的人间真情。

或许,这正是我们现在最需要从电影里看到的东西。

来源:晓勇电影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