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邓超的新电影栽了个大跟头,票房蒸发两个亿,观众的差评却惊人地相似,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秘密?想当年,他可是手握多个影帝奖杯,一部《美人鱼》席卷近34亿票房的绝对王者。如今怎么就风光不再,国庆档的激烈竞争中,这部原本被寄予厚望的续集,为何会从云端跌落泥潭?上映仅仅
邓超的新电影栽了个大跟头,票房蒸发两个亿,观众的差评却惊人地相似,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秘密?想当年,他可是手握多个影帝奖杯,一部《美人鱼》席卷近34亿票房的绝对王者。如今怎么就风光不再,国庆档的激烈竞争中,这部原本被寄予厚望的续集,为何会从云端跌落泥潭?上映仅仅七天,票房预期从10亿直接砍到8亿,豆瓣评分更是从6.8雪崩至5.2,创下近年国产大片的新低。观众给出的理由出奇地统一:这电影像个华美的礼盒,拆开一看,里面装的却是去年的冷饭。
要明白这部续集为何失败,得先回头看看它的前辈。2021年春节档,第一部《刺杀小说家》凭借顶尖的视觉特效,斩获了10.37亿票房,当时多少人欢呼,中国电影工业终于能和好莱坞掰手腕了。可到了续集,风向急转直下。号称投资5亿的《刺杀小说家2》,特效确实没少花钱,每一帧画面都闪着金光,异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堆满了特效。问题恰恰出在这儿,过度的视觉轰炸反而暴露了创作上的审美枯竭。见过那些拼命堆砌特效的手游广告吗?生怕别人不知道它“高端”。这部电影的视觉呈现就是那个路数,技术明明到位了,却用力过猛,把一个本该充满生机的奇幻世界,拍成了一个油腻腻的数字展厅。这跟某些城市搞的灯光秀何其相似,本想展示魅力,结果光污染严重,市民怨声载道。电影特效同理,不是越炫酷越好,它得为故事服务。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剧情。续集想给前作的大反派赤发鬼洗白,把他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悲剧人物。这想法本身不错,许多经典续集都这么干,《教父2》就通过展现老教父的崛起,让故事更有深度。但《刺杀小说家2》只学到了皮毛,没学到精髓。赤发鬼的转变,全靠几段煽情的回忆杀和几句台词,这种生硬的转折,不仅没让角色丰满,反而把第一部好不容易建立的紧张对立给瓦解了。试想一下,如果《西游记》突然告诉你,牛魔王其实是个好人,他抢铁扇公主是为了保护她,那孙悟空的降妖除魔岂不成了一场天大的误会?这种强行反转,说白了就是编剧在偷懒,想用一个所谓的惊天秘密,来代替扎扎实实的人物塑造。
主角路空文的处境更是尴尬。作为一个小说家,他在续集里的主要任务竟然是怀疑人生、自我否定。董子健演得很卖力,可再好的演员也救不活一个工具人。整部电影里,他就像个NPC,机械地推动着剧情,完全看不到一个创作者应有的灵魂火花。这种角色塑造的失败,恰恰反映了当下国产电影的一个通病:过度迷信数据和算法。现在很多电影公司立项前,先做市场调研,看观众喜欢什么元素,然后像搭积木一样把这些元素拼凑起来。《刺杀小说家2》显然就是这种“算法电影”的产物,片子里能看到各种流行元素的影子:漫威式的插科打诨、好莱坞的团队作战、网文的爽点设置……每个元素单看都不错,硬凑在一起就成了个四不像。
最滑稽的是,电影还试图模仿漫威那种在紧张时刻突然讲冷笑话的风格。比如小说世界的最终决战,主角技能突然失灵,带着大家在现实世界乱窜,甚至闯进一个电影发布会现场。这种处理方式,放在《银河护卫队》里或许有趣,硬塞进一个东方奇幻故事里就显得不伦不类。难道要让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突然停下来讲个段子吗?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连好莱坞自己都在反思这种模式的弊端,漫威第四阶段的票房下滑,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观众对这种套路产生了审美疲劳。我们的电影人却还在亦步亦趋地模仿,这种时间差带来的尴尬,简直让人不忍直视。视效技术可以引进,制作流程可以学习,但故事的灵魂、文化的内核,必须是自己的。否则,再华丽的包装也掩盖不了内容的空洞。这种技术先行、内容滞后的现象,在国内文化产业屡见不鲜,游戏行业有过,动漫行业有过,现在轮到了电影。每次都是同样的剧本:先惊叹于技术进步,然后发现内容跟不上,最后市场用脚投票。
《刺杀小说家2》的票房崩盘,或许能让投资人和创作者清醒一些。观众不是傻子,他们能分辨出什么是用心之作,什么是流水线产品。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任何试图用技术和明星来掩盖创作懒惰的做法,最终都会被市场狠狠教育。说到底,电影是造梦的艺术,而不是炫技的工具。
当创作者忘记了这一点,把电影当成纯粹的商品来制造时,他们其实已经完成了对电影本身的“刺杀”。只不过这一次,被刺杀的不是小说家,而是那些真心期待一部好电影的观众。
来源:莲乡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