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看预告片,是看别人怎么用AI换脸当纣王,怎么边哭边骂男友像电影里的渣男,怎么带着爸妈去影院现场和解——这些不是广告,是新式电影营销的日常。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看电影前,先得刷半小时短视频?
不是看预告片,是看别人怎么用AI换脸当纣王,怎么边哭边骂男友像电影里的渣男,怎么带着爸妈去影院现场和解——这些不是广告,是新式电影营销的日常。
《封神》搞AI换脸,你以为是科技赋能?
其实是把神话拉进抖音滤镜里,你贴个脸上去笑嘻嘻,可电影里那场血祭大典,你真能笑出来吗?
片方说“第三方做的”,可谁不知道这钱是他们出的?
技术不是原罪,可当你把神坛上的角色变成可更换的贴纸,观众心里那点敬畏,早被刷没了。
《消失的她》更狠。
它不劝你去看,它说“情侣慎入”。
你以为是劝退?
其实是精准戳中了年轻女孩心里那根刺——你爱的人,是不是也在演戏?
它不卖爱情,卖的是恐惧。35亿票房不是靠海报,是靠千万人自发发帖:“我看完立刻分手了”。
这种营销,根本不用花钱,它让观众自己成了推手。
可《我经过风暴》呢?
它把家暴变成亲子互动课,宣传视频里,女儿拉着妈妈哭着说“妈,我懂你了”。
可现实里,多少被家暴的女人,连进影院的勇气都没有。
你用她们的伤痛当流量密码,平台下架视频那天,不是因为违规,是因为太赤裸了——没人愿意承认,自己靠别人的血泪赚钱。
现在电影公司都在比谁更会“玩”。
AI换脸、反向劝退、情感绑架,花样翻得飞快,可没人问一句:观众到底想看什么?
是想被算法喂养情绪,还是想在黑暗里安静地被故事打动?
你刷到一条“带父母看《我经过风暴》后全家抱头痛哭”的视频,感动得不行。
可你有没有想过,那家人,是不是剧本里的群演?
那些眼泪,是不是剪辑出来的?
当营销开始模仿真实,真实反而没人信了。
国家电影局开始管了,说不准假哭、不准宠物观影。
可真正该管的,是那些把人性当卖点、把苦难当流量的脑子。
技术再牛,也救不了空心的电影;营销再疯,也换不来真正的共鸣。
你花30块买张票,不是为了看一场精心设计的情绪实验。
你想要的,不过是一个让你忘了自己是谁的故事。
可现在,电影还没开始,你已经被营销预设了情绪——该哭、该恨、该转发、该@闺蜜。
我们不是没脑子,只是太累了,懒得拆穿。
可当所有电影都变成一场直播带货,谁还愿意为故事买单?
来源:认真安斯蒂斯5P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