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IP与城市相融 "菜肉馄饨·思南会客厅"开张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2 18:06 1

摘要:“来吃咖啡,来看电影!”昨天16时,“菜肉馄饨·思南会客厅”准时开张。演员周野芒系着特制的蓝布围裙,担任“一日店长”,为顾客点单、端咖啡、朗诵小说,吆喝自己主演的沪语电影《菜肉馄饨》。这是沪上首个为推广电影而开的快闪店。思南公馆将三层老洋房复原为电影场景,并精

电影IP与城市空间相融共生,“菜肉馄饨·思南会客厅”开张

梧桐树下,总藏着上海最动人的故事

“来吃咖啡,来看电影!”昨天16时,“菜肉馄饨·思南会客厅”准时开张。演员周野芒系着特制的蓝布围裙,担任“一日店长”,为顾客点单、端咖啡、朗诵小说,吆喝自己主演的沪语电影《菜肉馄饨》。这是沪上首个为推广电影而开的快闪店。思南公馆将三层老洋房复原为电影场景,并精心打造“上海咖啡”零售区、电影主题沉浸式打卡区及“菜肉馄饨美味会客室”文化活动区。

沪语新片《菜肉馄饨》定档11月15日上映,将为大银幕奉上一道精致地道的上海菜。“菜肉馄饨·思南会客厅”将持续营业两个月,计划举办有关电影文化、上海文化的系列活动30余场,用时尚、年轻、有趣的形式全方位传播上海文化,让电影IP的效应与城市空间相融共生。

周野芒做“一日店长”

复兴中路519号思南公馆的老洋房里,老汪的“馄饨铺”开张了。担任“一日店长”的周野芒认真地向围观的爷叔们介绍菜单,“咖啡有三种,一种是美式,一种是拿铁,还有一种橙汁咖啡”。用地道的上海话招呼完客人,他突然换了标准的普通话播音腔一本正经地说道:“欢迎你支持我的工作。”对方“哦哟”一声,仿佛还没适应瞬间的角色转换。“我今天新店开张,吃好咖啡,欢迎去看《菜肉馄饨》。”周野芒指了指墙上播放的预告片,又指了指自己,“我演的”——吸引更多观众买票进影院,是这位“一日店长”的KPI。

“这种宣传电影的方式,挺好的,现场很活跃。”聊起第一次做“店长”的感受,周野芒笑着说,“做店长也是进入一种角色,通过吆喝让大家来买。”橙汁咖啡要加冰味道才好,几位老顾客想喝热的,他连忙嘱咐店员把剩下几杯换成拿铁。“我的服务理念,就是让每个吃咖啡的人都满意。”

“周老师的店长做得很专业。”徐晨是周野芒的影迷,听说“菜肉馄饨·思南会客厅”开张,他早早预约过来等候店长上班。咖啡已经买过,又买了份特制的馄饨甜品,一只菜肉馄饨装在精致的蛋筒里。“我出生于1957年,比周老师小一岁,我们都是老上海。”从周野芒手里接过馄饨,他来不及吃,又拿起手机继续拍照。“周老师的作品我大都看过,最早是看央视版的《水浒传》,他在里面演林冲演得真好,当时演员表里就叫野芒。”对于《菜肉馄饨》,徐晨期待已久,已经在朋友圈做起电影的“自来水”,“看到这个名字,我就想看了。上海人就好这一口‘菜肉馄饨’。小辰光,石库门里一家包,全栋送。这些事情都是我们从小亲历的,海派电影很有趣的,希望能多拍一拍”。

从《爱情神话》里的老乌,到《菜肉馄饨》里的老汪,周野芒觉得两个角色都是上海爷叔,但职业、性格有差别,单是说话上的手势就有很大不同。“老汪是一个老工程师,很有文化,还有个特点是很温柔。温柔这两个字是上海男人的特征。温柔的男人才是仔细的,他会把温柔传递出去,感染周围的人。”他说,对于上海题材的感情让他在创作中更容易进入这个故事,和老一辈及年轻一辈上海人的接触、交流,为他的表演积累了鲜活素材。

电影表现退休老人的生活,在周野芒看来,这种题材和风格的电影并不是极端商业化的作品,需要平静下来去体会,就像吃菜肉馄饨,不能一口塞下去,需要慢慢去吮吸里面肉汁的味道。“电影给观众营造的是一种地方的文化,表现的是每个人碰到的具体事情和他的挣扎与思索。相信在安静下来看它的时候,你一定能够捕捉到你的共鸣。它不是一部看热闹的电影,我特别喜欢去参演这种让人有回味的影片。”

欢迎到“老汪”家做客

楼下买咖啡,楼上可以参观“老汪”的家。老式沙发、桌椅上堆满有生活气息的老物件,不少是来自电影中的原道具,“门口”停着一辆自行车,那是电影里老汪骑着去复兴路菜场买菜用的,车筐里的帆布袋也是片中用过的,里面放了当天新买的蔬菜。一张摆着毛笔、宣纸的写字台是老汪日常练书法的地方。“接下来我们会在这里做一个互动区。”《菜肉馄饨》制片人顾晓东介绍,剧组会制作两枚“菜肉馄饨”的印章,会写毛笔字的观众可以在这里留下自己的“墨宝”,盖上印章带回家。墙边的储物柜里还会摆上蜂花牌檀香皂,观众可以拿起来,闻一闻,感受一下影片里素娟的最爱。

电影里老汪的设定是退休工程师,这一细节设定体现在书柜的布置上。“他书柜里有很多关于城市改造的书,有很多是从我办公室里搬过去的。尽管电影里没有特写,但对职业设定得越细,人物才能越丰满真实。”顾晓东说。在老汪的床头还摆着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等海派新书,观众可以在这里捧一本藏书阅读,从侧面感受老汪的人物性格。

在现场还有一些电影中没有的细节。比如小汪的“身高墙”,从3岁开始,每年小汪过生日时都会在这里量一下身高,一直到16岁那年终于超过了老汪。这面墙上还有一幅小汪的涂鸦作品,这是许多有小孩的家庭中都会有的生活痕迹。走廊还原了老汪居住的弄堂一角,一张象棋桌,几根毛竹做的晾衣杆上挂着棉毛衫裤,靠墙的凳子名为“老张的凳子”。电影里,导演张建亚客串的老张就坐在这里,“他一直坐在弄堂里,平时不露声色,其实洞若观火,明察秋毫,每条弄堂都会有一个‘老张’”。

“场景内摆设会持续更新,欢迎常来常新。”黑板上写着“参观须知”、当日天气预报,以及名为“菜肉馄饨的一生”的有趣简笔画。作者Tango是上海知名漫画家,他也出现在片尾彩蛋里。未来,这里的黑板报会经常更换,还会留一块区域给市民自己创作。

三楼是展览空间,这里正在展出《菜肉馄饨》片尾彩蛋里出现的与馄饨有关的照片,未来每十天会更换展览。影评人、电影《爱情神话》沪语指导钱小昆在里面欣喜地看到了自己的照片,他也出现在彩蛋里。“从《爱情神话》《繁花》开始,沪语影视作品形成一股热潮,大家还会把以前的优秀沪语作品拿出来重温,比如《股疯》《孽债》等。但语言只是影视作品的一个卖点,作品口口相传的核心还是好故事。”他认为,《菜肉馄饨》讲述市民生活,以会客厅的形式做线下联动很重要,“市民生活的气息是需要去线下体验的,电影里有很多几代人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和上海的标志性景点,在这里做复原体验,是一种很好的突破”。

这种宣传形式还让他想起现在年轻人流行的二次元文化线下体验店,这是让作品从二次元走向三次元的方式。“《菜肉馄饨》是一部讲述新老年人故事的电影,用年轻人喜欢的宣传方式,有一种跨越年龄和跨越时代的感觉,也让我们从来没有玩过二次元的人,体验到二次元和三次元之间的结界如何被突破的过程,很有趣。有机会,我也想来做一次‘一日店长’。”

沪上文化名人轮番上场

当天,上影节资深排片审片专家、“四眼老王”王佳彦也来会客厅参观,他在片中客串出演了老汪的老领导。“最近有不少圈内的朋友看了试映纷纷叫好,但真正的口碑还是要到市场中去检验。”他认为,当下观众口味很难琢磨,但相信这样的上海题材、沪语电影能得到上海人的喜欢。“电影表现了家庭生活和亲情关系,老人对子女关心太多,但有时子女并不想要被过度关心,这是当下很多人都面临的问题,希望影片的上映能唤起两代人间的理解和包容。”

“以前看剧本,都是只看自己的角色,这次从第一页一直看到底,潘虹老师的角色很打动我,我也很好奇最后故事的走向。”演员陈国庆在片中饰演爱聚会、爱说大话的老金,但他说,自己私底下是个宅男,退休后喜欢在家打打太极拳,写毛笔字,不会喝酒,也从来不参加聚会,“我其实更像电影里老汪,和老金完全两样”。为了演好老金,他特意跑了三趟鲁迅公园,戴着口罩观察和老金类似的人,“我发现他们讲话头会向上仰,要拿大拇指比一下”,这些细节他都用在电影里。

在担任“一日店长”时,周野芒为现场观众朗诵了金莹的原著小说《菜肉馄饨》中的片段。由果麦文化出版的同名作品将于下月正式面世,除了小说《菜肉馄饨》外,还有另外三个上海故事,《菜肉馄饨》里的配角会在这些故事里作为主角出现。“《菜肉馄饨》这个故事是我写给上海的一封情书,希望情书真正被打开时,大家能体会到浓浓的感情。”金莹说。

接下来,“老金”陈国庆、编剧金莹等也将担任“一日店长”,与观众分享他们与电影有关的故事。顾晓东介绍,昨天起至12月14日,会客厅每天都安排了丰富有趣的活动,比如“茅老师的咖啡馆”“沪语大课堂”“寻根上海老品牌”“电影文化讲堂”“馄饨论道”等,除了本片主创之外,黄英、孔祥东、沈宏非、高博文、马尚龙等上海各界文化名人都将到场。这里不只售卖商品,更分享一种生活方式;来这里不只观看电影,更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在梧桐树下,在洋房深处,总藏着上海最动人的故事。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