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庄澄:“我们拍商业电影,闷就是死罪”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2 05:00 1

摘要:《头文字D》《集结号》《非诚勿扰》《无间道》三部曲甚至近两年最卖座港片之一的《九龙城寨之围城》……这些叫好又卖座,获奖无数的作品,都出自监制庄澄之手。

也许你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但你一定看过他监制的电影:

《头文字D》《集结号》《非诚勿扰》《无间道》三部曲甚至近两年最卖座港片之一的《九龙城寨之围城》……这些叫好又卖座,获奖无数的作品,都出自监制庄澄之手。

不久前,由亚洲电影大奖学院主办的国际电影创作营结束,庄澄在其中担任首席导师,为入围的18位来自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人导演提供建议、开阔思路。他以“Career Development”作为座谈会的主题,向尚未入行的新人导演讲述入行后将会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目前商业电影观众的主力大约在18至35岁,这意味着庄澄监制在行业里,已经面对了几轮观众的审视评价。

《城市画报》有幸与庄澄监制展开一场关于电影的对话。

电影在发展,行业在革新,观众也在进步,作为行业里掌握方向的人,该怎么跟上时代的步伐?一部好电影的标准,是不是也会被这个时代重新界定?

建议新人当导演前,先读一读编剧

城市画报:

你曾经说过新人最重要的是做好创作,没有好的故事,给多少成本都没用。你在剧本创作方面有什么建议吗?

庄澄:

我有些学生,他觉得“我就是要这样拍的”。然后他去参加香港的首部剧情片,评委一看就说,“先学一下编剧吧。”因为剧本是有一定的形式、规范和戏剧原理的。你连戏剧原理都不懂就乱来,那肯定不行。我们拍商业片,闷就是死罪。但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很闷的片子,他自己觉得很开心,但别人是看不下去的。

为什么说现在越来越难入行,第一个当然是市场不好,第二个其实是跟训练有关。像黑泽明说的,如果你想拍电影,你就先拿一沓纸和一支笔写剧本。如果你不会写,就多看点文学作品。现在很多新电影人的文学底子、戏剧底子都很弱。

电影《九龙城寨之围城》

如果你留意的话会发现,香港有很多编剧转导演。例如《毒舌律师》的吴炜伦、《破·地狱》的陈茂贤,甚至再早点王家卫也是。所以你要想想自己有没有达到这方面的造诣。入不了行,那你先试试拍短片,试着先写一些短的故事。你没有东西能给别人看到,怎么做长片呢?

每一代都会说下一代“好大喜功”,其实也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没有严肃地去思考这件事,一味只会说“我很喜欢”。这些都是没有深思熟虑、没有充分准备,于是机会就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凡是想入行的人,我都会介绍他去读一下编剧。

香港电影以前也会有“一个编剧+一个导演”这样的搭配,例如韦家辉和杜琪峰。杜琪峰非常相信韦家辉。但你有没有这样的眼光觉得编剧写的东西是好的呢?那种欣赏的能力、文学水平和艺术水平,都很重要。

*韦家辉:香港著名电影编剧,代表作《神探》《单身男女》《毒战》等

*杜琪峰,香港著名电影导演,代表作《枪火》《暗战》《PTU机动部队》等

电影《神探》

城市画报:

新导演应该要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庄澄:

我一直都强调,一定要不停地学习。因为你并不会因为拍了一部电影或者一个短片就入行的。你依然要不断学习,还有不断去找机会,不断去曝光。当你的东西好到一个程度,就会有人看到。

电影《头文字D》

城市画报:

这次参与亚洲电影大奖学院的创作营,作为首席导师,你认为这类创投和创作平台如何能更有效地成为连接新锐导演与电影工业的桥梁?

庄澄:

很多时候新一代导演不能拍出一部卖座的电影,或者说拍的电影不能引起关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充分的知识去拍一个能面向市场的电影。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不知道。这种情况我们是可以教的,是可以传授经验的。因为他们没有接触过市场,所以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想象去进行,但当他们接触过了,想法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

我们经常说要放眼看世界,要多去见识。当我们看得太少的时候,就算我们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了,也不一定及格。很多编剧和导演在一开始都会局限在一个方法里,觉得这样就可以了。但当你看的东西多了,知道山外有山,意识到原来同样的题材,是可以有很多方法(去呈现)的。

但有一个理由是我们也没有办法解决的,就是新人想拍的是一些(题材和受众)很小众的电影,或者是他们认定就是要这样拍的。那我们是帮不了他的。

光靠港星不再卖座,观众看的是故事

城市画报:

像你提及的商业性比较弱的项目,要怎样才可以被看见呢?

庄澄:

按照中国内地的说法就是“里面有没有东西”,这个是很重要的。你有没有一些东西能让别人记住,例如某个场面或者对白设计得挺好的。像《边境风云》的导演程耳,我们当时看完电影就觉得这个电影有点东西。他后来拍了好几部大片,虽然不一定很卖座,但起码表示他已经被认可了,所以他可以拍商业大片。

电影《边境风云》

城市画报:

除了流媒体的冲击,电影行业低迷还有其他原因吗?

庄澄:

当然有。像三十年前中国香港电影是在全世界或全亚洲发行的,但现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把电影发展起来了,而且做得很不错,像泰国片,还有韩国片就更加厉害了。现在港片面对内地市场也不好做,内地也有自己的明星了,不一定要用到港星。

像十几年前,有港星的电影通常都会很卖座。但现在已经换了几批观众,就算你是香港的巨星,现在的观众也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因为你的巨星都六七十岁了。他们不会再因为有港星就有人入场看电影,要这部戏好,他们才会入场。

最近成龙和梁家辉的《捕风追影》很卖座,超过10亿票房,而之前三年里只有一部《九龙城寨之围城》有6.7亿票房。但以前不是的,以前有个港星开枪(枪战片)就已经很能卖了。

电影《捕风追影》

城市画报:

监制过这么多成功的项目,你如何判断和预测市场的口味变化?

庄澄:

预测不了的,但有个灵丹妙药就是故事好。美国的制片人看剧本会看10页,因为每分钟一页,就是10分钟。我会开放一点,看30页,看完我就大概知道情况了。

第一,你会看到它的“如何说故事”(指说故事的方式和角度)好不好,第二你会看到它有什么设计。我以前一年会看几十个剧本,会有一两个剧本让你看到饭都不想吃的,那基本就是好剧本了。

太谦虚反而容易错失机遇

城市画报:

一个项目成功的关键,除了你刚刚提到的故事要够好,还有什么因素吗?

庄澄:

当所有正在做这件事的人都全身心地不去计较地投入做这件事,这部戏就差不到哪里去。我们中国人有句话叫“民穷而后攻”,你会看到有些导演有钱了之后他的戏就不好看了。艺术家很多时候是越穷,他的艺术越好。当他有钱的时候,他可能就分心了。

城市画报:

对于现在刚入行的电影新人,你最看重他们什么特质?或者有什么忠告吗?

庄澄:

天才是很少,所以你要去培养观察力和判断力。例如你觉得一部戏好看,那到底好看在哪里呢?外国有一个说法,叫“千万不要和成功过不去”,因为人家已经成功了。有的商业大片很成功,你不觉得很好,但你觉得是没用的,因为大部分观众觉得可以。

我们就是拍商业片的嘛。当然,如果你是拍文艺片,那我没办法指导了。

以及广东人有句话叫不要“牙刷”(大言不惭)。但我觉得如果你要成功,就一定要“牙刷”。我记得以前看科波拉导演的《教父》第三部,我觉得有些场面不应该这样拍,这个情节应该要改一下。别人听到后说“科波拉的电影你都敢改”。后来过了几年,我又觉得科波拉是对的,就是要这样拍。这样你就成长了。

而且你说出来了,有人会反驳你,你可能会觉得对哦,有道理,那你就学到东西了。这就跟交作业一样,满分100分你错了个字变成95分,那你就会特别记得错的地方。

电影《单身男女》

而且我觉得还要在厉害的人面前“牙刷”。如果对方没想着要教你,那就算了;但如果对方主动回答你说当然不是啦,应该是这样这样的,那你不就又学到东西了?

而且因为你“牙刷”了,你就会主动去找答案,那就会不断进步。相当于自己主动去找问题去学习。

除非你出身是什么二代,不然你是没什么机会的。所以你就是要让别人觉得,你这个人有点东西,或者你做的事说的话,让别人觉得你OK。太谦虚是不行的,会错失很多机会。不一定要为了别人记得你才去做,而是要大胆一点,就是所谓的冒险一点。

作者手记

无论是采访中反复提到的“好故事”“多练习”,还是座谈会中不断强调的“要坚持”,庄澄监制其实是个“老派”的人。他深信这些简单平实的道理,恰恰是电影的基础,尤其是一部好电影的根本。

无论是电影行业还是其他行业,总会有它们的“程咬金三板斧”。无论行业发展成怎样,遇到多少变数,掌握好这“三板斧”的真功夫,总能从容应对,保全初心。

作为创作者,要得到所有观众的喜爱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但在庄澄监制这里,这一定律却似乎并不完全奏效。

从过去到现在,从行业混沌、新兴到如今技术手法层出不穷, 他推动的电影项目总能引起大部分人的满堂喝彩,甚至许多年前的作品能跨越时间的滞后性,直到今天也是让人追溯、必看的经典。

或许就如他在采访中面对观众评价时所讲的“金句”一样:

“我们拍商业片,闷就是死罪。”

7ing

责编 吴耀锋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