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内地电影市场还是异常惨淡,就好像观众已经抛弃了电影这种娱乐方式一样,尤其是《一战再战》《创战神》两部好莱坞大片扑的让人怀疑人生。
虽然本周有12部新片上映。
可内地电影市场还是异常惨淡,就好像观众已经抛弃了电影这种娱乐方式一样,尤其是《一战再战》《创战神》两部好莱坞大片扑的让人怀疑人生。
1730万,这是小李子新片在内地的最终数字。
三年前,同一批观众把《泰坦尼克号》重映抬到13.65亿,如今只给他零头。
落差大到让人怀疑:好莱坞这张旧船票,到底还能不能登上中国这艘船?
把日历往回翻一周,影院经理最怕的事还是发生了。
12部新片挤在同一天,结果全国单日票房跌破4000万,相当于一座二线城市一天的奶茶钱。
观众不进场的理由很简单:看预告就能猜到结尾,干嘛还要花五十块去睡觉?
黄渤的《浪浪人生》成了唯一遮羞布。
排片从13%涨到15%,单日票房反超所有新片,可成本2亿,预测总票房4.5亿,片方能拿回1.6亿,亏空还是4000万。
观众用脚投票,把一部及格线左右的片子抬成冠军,只能说明对手更差。
国产片靠矮子里拔将军续命,这条路越走越窄。
更惨的是《志愿军3》。
系列前两部分别拿到10.8亿、12.2亿,第三部砸下同样体量制作费,票房却停在5.72亿,终点线只剩6.5亿。
陈凯歌想靠这套系列冲影史票房第一,现在连年度前十都进不去。
观众对主旋律的耐心肉眼可见地耗尽,再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救不了审美疲劳。
好莱坞那边更尴尬。
《创战神》成本2亿美元,内地票房1957万,全球票房1.2亿,亏到母公司股价连夜跳水。
《一战再战》成本1.75亿美元,全球票房1.68亿美元,亏损超过1.1亿美元。
内地1730万的成绩单,连小李子自己都不敢看。
烂番茄媒体96%新鲜度,观众打分只有62%,评论里最高赞的留言:只想看动作,不想被上课。
中国观众把政治正确当成剧情注水,谁愿意花钱去开会?
小成本片子直接集体蒸发。
《火种》七天票房187万,《醉刀客》144万,《寻她》128万,三部加起来买不起上海一套房。
部分片子上映三天就撤档,连水军都懒得开工。
没人讨论剧情,因为根本没人看。
数据不会骗人。
国庆档后全国票房连续五周下滑,平均每周跌幅18%。
影院经理在朋友圈发打折券,九块九一张票,还送爆米花,仍然坐不满前三排。
北京一家开了十五年的老影院把夜间场改成剧本杀,至少能保证房租。
观众不是离开电影,是离开烂电影。
问题到底出在哪?
先把锅扣给内容。
国产片扎堆翻拍,买韩国版权、买日本版权、买泰国版权,拍完发现观众早看过原版。
好莱坞把经典IP翻出来续命,剧情像复制粘贴,角色换肤色就算创新。
观众不傻,第一次被骗是新鲜,第二次是情怀,第三次就是侮辱。
再把锅扣给票价。
一线城市平均票价58元,一家三口看一场花掉200块,还得加上停车费、爆米花。
200块够买四个月视频平台会员,至少能看几百部片子。
影院体验没有好到不可替代,观众自然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沙发。
还有一条暗线:观众结构彻底变了。
95后、00后成主力,他们从小看美剧、刷B站、玩短视频,节奏以秒计算。
三分钟讲完一部电影,谁还坐得住两个半小时?
剧情稍微拖沓,手机就掏出来刷抖音。
电影不是被同行打败,是被短视频和手游一起分尸。
黄渤和小李子的对比最有意思。
一个靠中等生成绩当班长,一个从学霸直接掉到倒数。
国产片还有政策保护档期和排片红利,好莱坞完全裸泳。
明星光环在中国失灵的速度比全球任何地方都快。
昨天还是票房灵药,今天就成了票房毒药。
观众不再为脸买单,只想为故事付账。
影院老板算过一笔账:一部片子如果首周末冲不到预测总票房的30%,基本可以提前宣判死刑。
现在首周末能破亿的片子屈指可数,大部分片子连起跑线都爬不上去。
资金链最脆弱的那批制片公司,已经半年没开出工资。
寒冬不是形容词,是动词,每天都在裁员。
有人把希望寄托在进口片配额放开,让好莱坞救市。
可现实是,即便放开,观众也不一定会回来。
语言隔阂、文化差异、叙事节奏,都是门槛。
更关键的是,中国观众已经习惯把电影当快消品,看完写条吐槽,转身就忘。
没有话题度的片子,连被骂的资格都没有。
还能怎么做?
先把剧本写圆,再把镜头剪短,最后把票价打下来。
观众要的是值回票价的两个小时,不是被教育、被感动、被升华。
电影不是课堂,也不是教堂,只是商品。
商品就要遵守市场规律:好看、便宜、方便。
谁先把这三件事做到位,谁就能把观众拉回座位。
否则,下一周的新片名单还会更长,票房数字还会更难看。
1730万的记录,很快就会被刷新成更低的下限。
观众不会给第二次机会,影院也不会再开下一盏灯。
金字招牌一旦砸在地上,捡起来的是碎片,不是招牌。
来源:在花海邂逅芬芳的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