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有一位40岁左右的女士,她在咨询室里跟我说了好几次:“包医生,我被婚姻家庭困住了,怎么办呢?”原来,这位女士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刚结婚初期,她跟丈夫一起做生意。有了孩子之后,她成了专职的家庭妇女。第一个孩子出生以后,她发现丈夫有外遇,在父母的劝说之下,她选择
01
在心理卫生科的来访者之中,女性占比约为男性的两倍。其中一个主题涉及女性的成长、独立方面。
曾经有一位40岁左右的女士,她在咨询室里跟我说了好几次:“包医生,我被婚姻家庭困住了,怎么办呢?”原来,这位女士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刚结婚初期,她跟丈夫一起做生意。有了孩子之后,她成了专职的家庭妇女。第一个孩子出生以后,她发现丈夫有外遇,在父母的劝说之下,她选择了原谅。第二个孩子出生之后,她又发现丈夫有外遇,丈夫经常不回家,还有家暴现象,每个月给的生活费也是非常有限。该女士想离婚,但又担心自己由于太多年没有工作了养活不了自己;继续忍受这样的婚姻家庭吧,她又有些不甘心。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遇到得太多了,我开始探索女性成长的主题,出版了一部著作《和心理医生看电影.女性篇》。书中有一个核心的主题是“成为母亲还是女人”。
下文推荐给女性三部电影。
02
1、《浓情巧克力》
影片中的薇安女士像一位天使,她遵从琪萨族的传统,带着母亲的骨灰盒跟随着北风去世界各地。薇安和小镇显得是那么的不协调:小镇是保守的,她是自由的;小镇是灰暗的,她是明亮的;小镇循规蹈矩,她却个性张扬;小镇沉浸在斋戒节的禁欲中,她却开起了巧克力店勾引所有人的欲望。从分析性心理学的角度说,薇安代表着“魔法师”原型,她猜得到每个人最喜欢的,给他最合适的,让他觉得一切都很美好;她用小小的巧克力唤醒人们心中封存的欲望和自我。
约瑟芬曾经这样描述小镇当时的状况:听说你不上教堂,你在这会待不下去,大家都爱说闲话,你的行为不可以不检点,不然会没完没了。你知道吗?如果你不去告解,如果不整理花园,如果你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比侍奉老公三餐重要,如果不为他生子,不和他做爱,那么你就不正常。当薇安说“塞吉并不是世界的主宰”时,约瑟芬回答:“或许他真的是”,“他是我的主宰”。没多久,在薇安的影响下,约瑟芬从家里逃了出来,并开始有了自己的意志和主张,成为“女权”的坚决拥护者。
最后,“男权文化”在小镇的最高代表——神父和镇长也被影响了。亨利神父是这样说的:“我不确定今天的训词该谈什么,要来谈上帝超凡的转世奇迹吗?不,我并不想。我并不想谈上帝的神性,倒想谈一谈他的人性,也就是他在人世间的生活、他的仁慈、他的宽容。我觉得我们不该以不知道的事来评断善恶的标准,不应该否定自己、抗拒一切或排斥异己。我们应该要求自己多方了解,学习创造并接纳异己。”
总之,影片中的薇安以自己个人的努力,不仅救赎了女性,还救赎了男性,让处于灰暗状态之下的男权社会得到解放。如果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说,薇安的行为代表着女性力量对男权社会的救赎,尽管微弱,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然,薇安也成功地救赎了自己。
2、《凡夫俗女》
影片中的丽塔被“存在性”困境束缚住了。她不愿生孩子,觉得家人庸俗,想要去大学与“活人”在一起。在被丈夫拒绝后,丽塔独自去了一趟剧院,她深有感触;在弗兰克邀请丽塔和她的丈夫一起去参加他举办的一个聚会时,丽塔的丈夫依然选择拒绝,并表示他要和丽塔的爸妈一起去酒吧。丽塔来到弗兰克家楼下,发现楼上的人们在聚会中侃侃而谈,丽塔突然觉得原来她始终融入不了他们,她去了丈夫所在的酒吧,酒吧里他们在欢唱,但丽塔同样难以融入。对一个个体来说,这是怎样的孤独呢?
在离婚之后,丽塔开始自己做一些决定,她与人合租,更换了工作。弗兰克发现丽塔已经开始结交一些新的朋友,也会与学生一起交流,他渐渐明白丽塔已经开始做真正的自己。
3、《柯莱特》
影片讲述了法国双性恋女作家茜多妮·加布里埃尔·柯莱特充满曲折的人生道路,她并不满足于仅为丈夫充当写手的生活,开始为自己争取创作与爱情的自由的故事。影片最后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一生精彩绝仑,只可惜没有早意识到这一点。”
当她的丈夫随意处理他们的著作时,柯莱特在冲突时用“杀害孩子”来表达自己的悲痛。她这样跟她的丈夫说:“你的所作所为,不仅可恶,而且还很愚蠢”“你杀害了我们的孩子——那些书,是我们仅有的全部,现在它们都没了,也没有机会补救了。”“我所思所感全部写在那些书里了,它们就是我,我的一切。”然后,她选择与丈夫离婚,开始自由地、独立地写作、参加歌剧表演。
03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遗憾的是,正如我在《和心理医生看电影.女性篇》这部著作中所论述,中国传统的女性很多时候把自己身上的“母性”活成了父权社会的“传话筒”;“女儿性”在女孩成长过程中早早就丧失了;这“妻性”本来不是天性,女士们很多时候却以“受虐狂”形式把它展现得淋漓极致。从“人”的成长角度看,这是非常可悲的。
来源:心理科包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