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档的票房成绩单出来后,整个电影圈都沉默了——18.35亿总票房,直接梦回2015年。要知道这十年里,房价涨得让人喘不上气,奶茶从10块涨到30块,唯独电影票房在“逆生长”,活脱脱把国庆档演成了“怀旧专题”。摘要:今年国庆档的票房成绩单出来后,整个电影圈都沉默了——18.35亿总票房,直接梦回2015年。要知道这十年里,房价涨得让人喘不上气,奶茶从10块涨到30块,唯独电影票房在“逆生长”,活脱脱把国庆档演成了“怀旧专题”。
离谱的是这次国庆档的“考生表现”:所有新片集体“挂科”,连个破十亿的都没有,最后让《731》莫名其妙的当了票房亚军。这就好像期末考试,老师器重的学生全考砸了,反而让个复读的插班生拿了第二,说出去都嫌丢人。
再看那些被寄予厚望的“种子选手”:《志愿军:浴血无名川》从预估9亿跌到6亿,主旋律系列电影拍到第三部,观众已经看累了,观影体验堪比坐三小时冷板凳听了场政治课;《刺杀小说家2》连5亿都摸不到,明摆着赔本赚吆喝;《浪浪人生》更绝,预告片装成喜剧,正片丧得人想当场退票,把“挂羊头卖狗肉”玩出了新高度;号称“八年磨一剑”的《风林火山》,背景设定乱得像一锅粥,看完只想问一句:“编剧写的时候是忘带脑子了吗?”
真不是观众不想看电影,是真没一个能打的。现在进电影院,花50块以上的票价,搭进去三小时不能快进的时间,最后收获一肚子尴尬——这钱不如留着买奶茶,这时间不如躺家里刷短剧,至少不好看能一秒划走。
为啥旅游、餐饮都热热闹闹,就电影院门可罗雀?从影视行业角度看,电影早被资本“玩坏了”:前几年热钱涌进来时,啥类型都敢拍;现在没钱了,好编剧请不起,好特效做不起,只剩主旋律影片来回炒冷饭。投资方要么抱着“安全牌”不敢动,要么转头去投短剧——毕竟短剧更碎片化、更刺激、还省钱,就是电影的“降级平替”。
从消费者这边说,电影本来就不是刚需,就是个“可选可不选”的娱乐选项。现在大家对收入预期没那么乐观,最先砍掉的就是这种“非必要消费”。就像今年国庆旅游,看着8.8亿人次挺热闹,人均消费却降了13%——不是大家不想花钱,是不敢乱花了。
有人说过去十年电影市场的繁荣,其实是和房地产一样的“泡沫”——2016年房地产暴发带来的财富幻觉,大家敢花钱看电影;现在房地产泡沫破碎,电影这“快餐消费”也跟着碎了。所谓“一鲸落,万物生”,现在鲸是落了,可“万物”还嗷嗷待哺,整个行业就卡在这个尴尬的“逗号”上。
这种青黄不接的阵痛,不只是电影行业的事,更是很多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看着电影院空荡荡的座位,我也在琢磨:下一次敢毫不犹豫买电影票的时候,得等到啥时候啊?
来源:辉子的篮球